黄石这座襟江带湖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应深刻领悟抗洪精神的内涵,将其融入到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伟大实践中。
1998年的特大洪水,湖北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抵挡住洪水的冲击,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黄石,同样在这场洪水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凭借着众志成城的力量,成功抵御了洪水的侵袭,守护住了这座城市。这段抗洪的历史,不仅是黄石人民的集体记忆,更是抗洪精神在黄石大地的生动实践,它深深烙印在黄石人民的心中,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抗洪精神作为激励黄石人民奋勇前行、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源泉,对于推动黄石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抗洪精神引领,推进产业转型新突破。黄石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偏重,产业转型迫在眉睫,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此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抗洪精神中“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特质应成为黄石砥砺前行的明亮灯塔。要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推动黄石经济发展的强劲新引擎。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要持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全力攻克技术难题;要不断优化完善优惠政策,持续提高政策的精准度与吸引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要注重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构建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对于大冶特钢、大冶有色等传统支柱企业,要持续深入实施“百企技改”工程,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投入,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管理系统,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实现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借抗洪精神之力,构建城绿相融新格局。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抗洪精神的科学指引。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进一步强化统筹规划意识,加大对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切实保障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要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重要位置,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针对长江生态修复工作,要继续秉持“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持续巩固取缔非法码头、整治沿江污染企业的成果,不断加大岸线复绿行动的推进力度。在大冶湖治理方面,要持续加大退养、截污、增绿、放流等措施的实施力度,加强对大冶湖周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推动黄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用抗洪精神赋能,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在社会治理领域,抗洪精神同样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建设工作中,面对老旧小区改造、社区服务提升等复杂艰巨的问题,社区工作者要进一步充分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要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搭建多元化的沟通交流平台,广泛发动居民深度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实施与监督过程,共同商讨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加大对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培育与支持力度,丰富社区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努力营造和谐美好、温馨宜居的社区环境。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应提前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预案与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应急响应速度与处置能力,确保关键时刻能迅速高效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