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抓好这三大精神的推介工作,塑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标志,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提炼,实现从“精神符号”到“文化IP”的具象转化。一是挖掘特色元素,构建标识体系。大别山精神聚焦“红色地标+历史事件”,提炼标志性符号,设计融合“红旗、杜鹃、青山”等元素的视觉标识,打造“28年红旗不倒”主题文化LOGO,让“坚守信念”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可识别的视觉符号。抗洪精神聚焦“军民同心+灾难应对”,提取场景化记忆,形成“众志成城”的文化符号体系。抗疫精神聚焦“生命至上+科技抗疫”,整合时代印记,设计“命运与共”主题徽章、动态表情包,让“举国同心”的精神转化为年轻化、生活化的传播载体。二是讲好精神故事,赋予情感共鸣。打造“沉浸式”叙事场景。利用VR技术还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场景,让观众“亲历”黄麻起义的枪林弹雨;通过3D全息投影重现1998年抗洪军民肩并肩堵决口的画面;以纪录片《抗疫日记》形式,收录普通人的抗疫故事,让精神从“宏大叙事”走向“个体记忆”。创新“年轻化”表达载体。开发“大别山精神”主题红色剧本杀,让玩家在角色扮演中感悟“坚守信念”;制作“抗洪精神”系列国潮漫画,以“90后军人”“00后志愿者”为主角,展现“不怕困难”的传承;推出“抗疫精神”虚拟偶像直播,用Z世代语言解读“尊重科学”的内涵,推动精神传播“破圈”。
多维传播,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全域渗透”的立体覆盖。构建“空间+时间”传播矩阵。一是物理空间地标化。在精神发源地建设纪念广场、主题公园等实体标志。如打造“抗疫精神广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城市文化名片。二是时间节点仪式化。每年利用重要时间节点设立“三大精神宣传月”“三大精神纪念日”。如可将每年立夏(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重要事件节点)定为“红色精神传承日”“9·8”(1998年洪水关键决胜日)定为“抗洪精神纪念日”“5·12”(国际护士节暨抗疫关键节点)定为“抗疫精神宣传日”,集中开展宣讲、展览、演出等活动,形成声势和影响。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一是线上搭建数字传播平台。设置“红色地图”“抗洪模拟”“抗疫百科”等板块,通过积分兑换、打卡集章等机制提升用户参与度;在短视频平台发起“三大精神”话题挑战,形成“全民共创”传播生态。二是线下嵌入生活场景体验。在城市社区打造“精神微空间”:设置大别山精神主题读书角、抗洪精神主题健身步道、抗疫精神主题文化墙;在中小学推行“精神教育套餐”:组织学生参与大别山革命故事配音、设计抗洪救灾主题手抄报、编排抗疫精神情景剧,让精神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价值赋能,实现从“文化标志”到“发展动能”的深度转化。赋能经济,培育精神IP产业链。一是红色文旅融合。以大别山精神为核心,串联鄂豫皖三省红色资源,推出“重走大别山革命路”精品旅游线路,将精神价值转化为旅游消费动能。二是公益品牌打造。以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为内核,发起“堤坝守护人”“城市守护者”公益计划,将精神认同转化为社会责任实践,形成“精神——公益——产业”良性循环。赋能治理,注入精神治理智慧。在基层治理中践行“团结一心”。在城乡社区治理中,借鉴大别山精神的“群众路线”、抗洪精神的“协同作战”,建立“红色议事会”“邻里互助站”,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塑造三大精神的文化标志,不是简单的符号提炼,而是要让精神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生活”,从“理论话语”转化为“情感认同”。只有将其融入城市肌理、嵌入生活场景、赋能发展实践,才能让文化标志真正成为凝聚民族共识的“精神灯塔”、展现中国形象的“世界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