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种金属在各个时代始终闪耀着文明之光,那便是“铜”了。
无论是青铜时代的文明跃迁,还是“芯”时代的技术爆发,“铜”作为基础材料从来不可或缺。正因如此,黄石这座与“铜”结缘三千年的城市,始终屹立时代风口,在这里铜产业链逐步延展、拉伸、聚合,千亿产业集群强势集结,“华中铜谷”正跃升崛起。
“铜”心聚力 优势集结
要认识“华中铜谷”,就要先了解湖北省铜产业发展现状。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湖北省2024年精炼铜(电解铜)产量86.1万吨,位居全国第4,铜材产量94.4万吨,位居全国第7。
“如今在湖北省,铜产业已形成铜冶炼、铜加工、再生铜循环利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新材料产业集群中坚力量。”湖北省铜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其中黄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数据说明一切。2024年黄石铜产业销售额931亿元,占全省铜产业的比重74.3%,而湖北省铜冶炼能力更是依托于黄石。
放在全国的维度来说,黄石阴极铜生产能力达到约100万吨,是国内第三个铜冶炼规模达到100万吨/年的市州,而随着诺德锂电电解铜箔和电子电路铜箔项目的投产,黄石也成为全国铜箔的种类最全、技术及产品最先进的生产基地。
黄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的黄石已形成了矿山采选—冶炼—电解铜—铜杆铜线—电线电缆、电解铜—电子铜箔—压延铜箔—覆铜板的两条完整产业链,铜产业“链态”基本形成。
“华中铜谷”加速崛起。在这里,超细铜材、超薄电解铜箔和压延铜箔等创新应用持续突破。
湖北诺德3微米极薄锂电铜箔让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20%以上,铜箔使用量减轻50%,体积减小10%;华中铜业6微米超薄压延铜箔用于扰性线路板、手机散热材料和高性能散热材料以及穿戴设备,这个国内顶尖的产品成为下游终端客户眼中的“香饽饽”……
大冶有色、弘盛铜业、华中铜业、航天电缆、晟祥铜业、湖北诺德、众冶金属、友和铜业等一张张“铜”名片来自黄石,闪耀全国。这些龙头企业不仅起着带头引领作用,甚至会聚势,强链,抱团闯荡。
华中铜业的产业链招商堪称业内标杆。2021年,华中铜业凭借优势产品极耳材料,一举引进淮远电子、伟凯电子等4家企业集体入驻黄石,这些企业纷纷在第二年投产达效,发展势头良好,“华中铜谷”效应进一步放大。
矢“智”不移 一路向“芯”
走进大冶有色冶炼厂智慧运营中心,数十块大屏组成巨大的“信息光墙”,数据如瀑布般在各屏幕间流动、汇聚、碰撞。
转炉操作员赵栋紧盯其中一个屏幕,轻点鼠标完成了一次转炉操作,在这看似轻描淡写的点动间,精准地完成了冶炼环节中重要一步。
“原来这是老师傅才能干的‘技术活儿’,操作起来可不容易。”赵栋微笑着介绍,这已经是他在这个岗位上的第5个年头,然而同一个岗位,现在和前两年工作场景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过去1个炉的转炉操作需要2人合力,穿着特制的隔热工作服,佩戴防护口罩,套上耐高温手套,在近80℃的高温环境中,哪怕只有2—3分钟,操作完也是一身“水”。
如今,2人在电脑屏幕前操作4个炉的转炉,操作更精准,实施更轻松。这是铜冶炼转炉全国首次采用远程集控,也是大冶有色冶炼厂改造升级后的成果。
通过对数据管控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掌控,以及在安全环保、能源、成本等模块实现精准管控,从集中控制走向集中管理,真正实现智慧运营。
70年老厂在改造升级中焕发新生,这只是黄石铜产业“智”气十足的一个侧面,新建工厂更是直奔“全球顶尖”而去,充分演绎现代版矢“智”不移。
走进中色大冶弘盛铜业智能工厂,仿佛一秒来到未来科幻世界,在自动驾驶系统智慧操控下的运渣车来去自如,以0.01毫米的极致精度精准操作的剥片机器人立于岗位,数字孪生技术将现实工厂的每个生产环节精准复刻,智能化产线让企业劳动生产率远超行业均值50%,人均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这座全国铜冶炼行业首个卓越级智能工厂,已然展现“黑灯工厂”的雏形。
事实上,黄石铜产业早早被贴上“绿色”“智能”标签,弘盛铜业、华中铜业、航天电缆、中化学大江环科、高能鹏富等5家企业获评工信部绿色工厂,弘盛铜业获评工信部智能工厂,大冶有色入选2025年中国品牌价值榜单27位,龙头企业在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面成效明显。
如今的黄石依靠铜、不唯铜、超越铜,积极延伸铜产业链,大力发展铜基新材料、印刷电路板等产业,蕴含“智”气,一路向“芯”,属于“华中铜谷”的高光时刻即将到来。
(记者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