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昌村走出共和国将领 ——开国少将王义勋出生地红色足迹寻访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1-05-27 09:45]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藏兵洞

老人王义田回忆王义勋的故事

村支书王能福介绍王义勋故居

王能水为爷爷扫墓

益昌村全景

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益昌村,背靠父子山,山上藏着一个巨大溶洞,洞内怪石林立,有地下河穿过,被当地人称作“贵妃洞”。

据传,三国时期孙权的一位妃子王桂花乃太子镇益昌人氏,公元240年,孙权携太子孙登来此赈济灾民,王桂花利用该洞泥土,结合太子豆腐,救治好了得瘟疫的灾民,村民感激之下取名“贵妃洞”。

“贵妃洞”入口仅容一人通过,里面却是别有洞天,洞内绵延数十公里未到尽头,大小洞环套达数十层之多。1929至1943年之间,此洞多次被工农红军、新四军作为隐蔽休整治疗之场所,故又被称作“藏兵洞”。

“贵妃洞”变身“藏兵洞”,是革命斗争年代益昌村民默默付出的红色历史印证,而王义勋就是益昌村最引以为荣的代表。

翻过父子山闹革命

从太子镇往南,沿着一条上山路前行,就能见到益昌村。村子依山就势,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这里空气清新,流水潺潺,竹影斑驳。

“说起益昌村的红色故事,就绕不开一个人——王义勋,他是从益昌村走出来的开国少将。”村支书王能福得知记者来意后,主动担任起了解说员。在村支书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王义勋的故居。

故居是清代时期的砖木结构,两居室,屋内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已经有些残破,在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王义勋的肖像,身着军装,威风凛凛。

1910年,王义勋出生在益昌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王义勋从小也没读书。山里人结婚早,1928年,王义勋刚满18岁,就已经娶妻生子。如果人生没有发生偏差,王义勋也许会和其它村民一样,一直过着靠种地艰难度日的生活。

1922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开始传入阳新。这时,阳新在武汉、南京、上海、莫斯科求学的进步青年,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分别利用假期或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回到家乡,想方设法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革命的群众组织,开展革命斗争。

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革命运动归于失败。党的“八·七”会议后,以武装夺取政权的土地革命运动又在阳新蓬勃开展起来,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派往各地指挥暴动斗争。

1928年5月,省委派吴致民来阳新,成立阳新县委。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阳新的土地革命局面迅速打开。以刘显瑰、小箕铺暴动为起点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打响。战火在整个阳新蔓延,益昌村没能幸免。1928年的一天,几名陌生男子躲进了益昌村。

“听老一辈说,那几人是闹革命的,为了躲避国民党追捕躲到了村子里,就住在王义勋家隔壁的一间房。”86岁的村民王义田曾听父亲说过,几人中有一名叫做“大胡子”的男子与王义勋接触最为频繁,有时候还会让王义勋帮他们去买补给品,经常会给王义勋说些革命理念,没读过多少书的王义勋就是在那时有了闹革命的想法。

过了不久,国民党到村子里来抓人,王义勋跟随着“大胡子”一起翻过父子山走了,一同走的还有另外一位村民王义和,之后二人便一同从事地方武装斗争。

奔向龙港屡立战功

1929年龙港已经建立了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成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最早的红色区域。此时,王义勋在家乡参加了近一年的地方武装斗争,一时名震遐迩。敌人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随着局势越来越艰难,王义勋决定动身前往龙港。

一天晚上,王义勋在一个村子里参加地下党的秘密会议,因叛徒告密,遭国民党围困。王义勋只身向后山方向突围。敌军边开枪边追赶,一直追至山腰。王义勋居高临下,朝敌军射击,连毙数敌。

突围至一处垭口时,王义勋面前有四条路:向后下去返家,那肯定是在劫难逃;向左下太子往源口,难;向右下李清,往大冶闹革命更难;向上,只有翻过山顶,奔向中塘,再下白沙,往浮屠,去龙港跟上革命军。

王义勋拼命地朝既定方向高处继续爬。这时,敌人又上来了,子弹从头上飞过,危急之中,王义勋看到一块大石头兀立在他的前方,上有荆棘覆盖,他赶忙隐蔽在这石头的后面,屏住气息。几个敌军从石边经过,又几个敌军在右边喊话。奇怪的是他们竟像瞎子,一无所见。眼见追捕无望,敌人下山了。王义勋从石头后出来,继续向上攀登。他登上山顶,奔向中塘,稍事休憩,像秋空的一只孤雁,飞向他神往的圣地。

1931年3月,鄂东南党、政、军等机关移驻龙港,标志着阳新已成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王义勋到达龙港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三次“围剿”中屡立战功。先后任红十六军第九师九团副排长、鄂东红三师第九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六军团第十六师四十六团连政治指导员、湘鄂赣军区侦察大队政治委员、中共湘鄂赣东北边区中心县委书记、红十六师侦察队政治委员。

遗憾的是,与他一同出来闹革命的村民王义和,在1931年阳新县大堍战斗中牺牲。

王义和的孙子王能水已经55岁,他回忆说,“爷爷去世时没人知道,是父亲去龙港找王义勋时才得知,尸骨找不到了,只能在村后山立了个衣冠冢。”

南征北战成为将军

1934年1月,王文之战失利后,阳新苏区被敌人分割,从而进入到艰苦的游击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阳新人民饱受国民党反动派、土豪劣绅和乡团的残酷压迫之苦。大批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大批红军家属被流放凌辱。由于根据地越来越小,红军游击队被迫转人深山老林。

“藏兵洞”成了绝佳的躲避点。王能福介绍说,“藏兵洞”又深又大,洞内深处堆满了蝙蝠粪便,遇到庄稼长势不好的时候,村民会下到洞内深处,采集蝙蝠粪便作肥料,下去过的村民说,里面走一整天也走不到底。由于洞内黑灯瞎火、环境复杂,敌人也不敢深入,红军战士在里面躲藏十分安全。

“王义勋就是在那个时期多次带部队到‘藏兵洞’躲藏。”老人王义田听父亲说过,那时候村里经常会有村民去给红军送食物,还有人去给他们做饭。

1937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大批红军游击队员走出山林,参加整编,成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的抗日战士,并且东进抗日,投人到伟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之中。

随着时局变化,王义勋先后投身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诞生戎马倥偬,屡建奇功,最终成为新中国的一名少将。

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到共和国将领,王义勋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的经历也构成了益昌村红色故事的主体。是什么让18岁的王义勋走上了革命道路,又是什么让许许多多的年轻战士视死如归也不改初衷?不在那个年代我们难以体会,但我们知道,如今的美好生活正是靠千千万万的革命先驱用生命换来。

据了解,益昌村如今正在整理和谋划开发“藏兵洞”等旅游项目,同时融合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为底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围绕王义勋故居打造红色美丽村庄。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在红色故事中忆苦思甜,让革命精神在我们村永远传承下去。”王能福说。

新老党员感悟初心

忆苦思甜为民服务

革命先辈的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忆苦思甜,心怀感恩。作为一名村干部,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村民服务,带领乡亲们努力建设美丽家园。

——益昌村村支书王能福

了解红色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去了解更多的红色故事,汲取革命先驱者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奋发有为,为党的使命奋斗终身。

——益昌村党员干部沈婷婷

学习革命先辈付诸实际行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和爱国意识,强化责任与担当。要向革命先辈学习,时刻不忘初心与使命,把爱国爱党之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益昌村党员干部王能平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黄石日报社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