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黄石5万军民激战特大洪水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1-06-24 10:2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老市委附近的江堤边留下洪水记忆

胜阳港闸

内湖水流入长江

1954年6月25日,暴雨连下了两天。

时任黄石工人电影院经理的答志松已在老火车站至枫叶山一线的黄枫堤(原东风路附近)劳作了数日,带领民工队取土筑堤,“不许湖水漫过堤顶”。

这天中午,黄枫堤老火车站内堤脚突发崩塌,洪水迅速将堤坝撕开了一段长长的口子,咆哮着涌向市区。一时间,市政府的干部,解放军战士,幼儿园的保教人员,男女老少,肩挑背扛,奋勇抢救灾民和物资……

这是答志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回顾的一个场景。

史料记载,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近百年来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黄石市委的领导下,黄石广大军民奋力战斗,历时145天,取得了保卫市区长江干堤和黄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胜利。

来势凶猛的汛情

黄石地处长江中游,面临长江,背靠湖泊,地势低洼,自古以来便饱受水患侵袭。有水文资料显示,1900年至1950年的半个世纪中,30余公里长的黄石堤岸溃口18处,有8处溃堤受灾。

黄石建市之初,市政建设十分落后:

——连接黄石港与石灰窑两镇的路,仅有一条长不到4000米、宽不足4米的沿江简易便道;

——所辖长江堤岸原有堤防仅21公里,不少堤段年久失修,标高不够,堤身单薄。其中,堤面最低者为沈家营至凉亭山一段,标高24米。

——排水工程基础薄弱,未形成系统的排水体系。

时间来到1954年春夏之交,我国南北冷暖气流较强,持续徘徊在江南的湖南、江西、浙江一带交锋,江南多雨季节,提前了1个月。

《中国共产党黄石历史》(第二卷)记载,1954年4、5两月,黄石总降水量799毫米,为历年同期平均水量的2.1倍,江湖水位迅速上涨,形成特大外洪内涝的局面;其后,长江上游及汉江洪水接踵而至,洪峰连续出现。

内湖防汛告急!

城区中心的南湖(即磁湖)自古无堤防,由胜阳港与长江相通。受长江高水位顶托,胜阳港闸门关闭,四面八方的渍水涌入南湖,水位猛涨!

长江水位告急!

至当年6月26日,长江水位超过24米的警戒水位,沿江而建的大型厂矿企业陷入险境;至8月19日,长江水位高达26.39米。

生死搏斗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生死搏斗。

答志松回忆,“6月6日,黄石市筑堤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市委书记、防汛总指挥杨锐向全市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作‘确保长江干堤、确保黄石社会主义建设安全’的动员报告。号召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立即行动起来。”

会议还要求:集中全市一切机关人员、武装部队、公安部队等,投入战斗;严密防汛组织,明确分工,分段负责死守;集中全市一切防汛器材,统一使用;组织群众纠察队,严防坏人破坏等。

《中国共产党黄石历史》(第二卷)还记载:鉴于汛情严峻,6月30日,黄石市人民政府命令:成立黄石市防汛指挥部,由市委书记杨锐任指挥长。市委常委亲临前线,分段负责,坐镇指挥。指挥部成立后,迅速组织带领5万余军民,日夜死守,确保了市内长江干堤安全度汛。

《中国共产党黄石历史》(第二卷)记录的几个故事可以窥见当时军民激战特大洪水的场景:

“7月11日晚9时许,突然一声巨响,市委院墙倾倒,子堤溃决20米,水深1.5米,江水奔涌进市委大院,指挥部迅速督率抢险,抢险队员跳下去抢救。人们组成人墙,减缓洪水的冲力,队员牛庆山被倒下的房屋砸伤也不退缩,用身体顶住挡水门板,堵死流水。华大魁、宋中洲副指挥长在现场指挥,有的领导身先士卒,几次被洪水冲倒,都被群众救起。霎时间,岸上抢险人员火速驰援,现场人山人海,吆喝声、洪水冲击声响成一片……”

“……老虎头马家塘发生裂脱,长50米,裂缝宽0.1米,下沉速度0.12米每小时,子堤面宽仅剩0.5米,超高仅0.2米,危在旦夕。指挥长、工程师等现场制订出迎水面袋土帮宽,背水面打桩抛石的抢险方案。宋中洲代市长坐镇指挥,经900余人奋力拼搏5昼夜,抛石1500立方米,打桩150根,终于使大堤转危为安。”

至8月下旬,江水缓慢回落,防汛大军仍严阵以待,查险排险人员不分昼夜,恪尽职守,拿着竹杆从迎水面到背水面堤脚并排行进,一寸一寸进行巡堤查险。

伟大胜利

1954年10月22日,长江黄石港站水位开始退到设防水位22米以下,黄石经过艰苦卓绝的拼搏,取得了史诗般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黄石历史》(第二卷)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整个汛期,在市防汛指挥部的指挥下,全市组织工人、解放军战士、邻县和市郊农田农民、学生、教员、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共53254人的防汛大军和400多人的抢险队;动用大批车辆、船只,耗用大量抗洪物资,耗资188万元;共战胜了5次长江洪峰;实现了“水涨堤高,人在堤在,确保黄石”的誓言。

与此同时,黄石人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发生伤亡事故49次,轻伤41人,死亡19人。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汛期结束后,黄石进行了紧张的灾后恢复工作。在短时间内,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使全市生产秩序及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迅速回复正常。市政府组织力量对灾民采取了拆迁、转移、急救等措施,解决了灾民的吃饭、住宿、疾病防治三大问题,实现了“不饿死一个人,不冻死一个人”的目标,也没有发生逃荒要饭、流落他乡的现象。

自1954年特大洪水灾害之后,黄石市人民政府也重点加强了排水工程建设:先后新建胜阳港东、西区排水体系;改造人民街旧区段管道,新建延安路三大排水系统;在青山湖与磁湖之间兴建连通暗渠,调剂两湖之间的水位……这些市政工程的相继建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人民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时至今日,在老市委附近的长江岸边,仍留存有一座记录城市洪水记忆的石碑。石碑上注明:1954年8月15日,水位26.39米;1998年8月9日,水位26.32米。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黄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一次又一次地迈上新台阶,大跨步地走上了新征程。

新老党员感悟初心

党的精神代代相传

我是张菊梅,今年73岁,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出生时,家里条件差,日子苦,后来在党的帮助下,一点点改变了生活,翻了身,后来我就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看到电视上每天都在播放党史故事,我就每天打开电视看,看的时候也特别激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真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群众着想,以前是,现在也是,我们小区多少年管道堵塞、违规乱建的问题,都是在我们社区党员的带动下解决了,这让我感受到,党的精神是代代相传的。遇到困难有人管,有人帮助,过得也很开心。

——亚光社区老党员张菊梅

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入党为了什么?”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坚信马列主义,坚持奋斗,无畏付出。“在党干什么?”党史故事中,一个个党员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当好党的形象代言人,做好党的政策执行者,作出了最好解答。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我们更应该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去回答“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这三个问题,时刻不忘初心,不忘出处,做群众的贴心人。——黄石市烟草专卖局青年党员黄玉芳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黄石日报社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主办  (记者 陈子才 见习记者 彭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