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领 矿冶之都华丽转身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1-07-13 09:1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黄石港外贸码头将规划建设游轮母港

大冶湖生态新区厂房林立

昔日的黄石大道

如今的黄石城区

黄石,兴于矿。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之乡等城市名片,让黄石人为之自豪。

黄石,困于矿。生态恶化、空间不足、产业萎缩等历史欠账,让黄石为之转型。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办好城市的事情,办好群众的事情,关键要靠党领导人民群众来做成。

在这片红色沃土上,黄石党组织、党员干部扎根群众,带领群众,成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砥柱中流。

在城市的历史长河里,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开创了事业发展新局面。

红色地标52、53

黄石港口

1993年2月,国务院批转黄石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1994年,黄石港口迎来第一艘外轮——巴拿马籍“三蒂一号”货轮。黄石对外开放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作为黄石港核心区域的外贸码头,将全面退出港口装卸业务,拟规划建设游轮母港滨江新园区。

大冶湖生态新区

2013年4月30日,中共黄石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正式作出“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的决策。2014年2月,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

沪士、上达、定颖、欣兴、台光、宏和……一家接着一家电子信息企业,一栋接着一栋的现代化厂房,让人目不暇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黄石仅用短短的10年时间,一跃成为全国第三大PCB(印刷电路板)产业聚集区,成为拉动黄石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旗帜引领城市走进新时代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当年9月,工运领袖林育英来到大冶工矿区,以翻砂工身份为掩护,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

革命火种一经点燃,便呈燎原之势。1922年5月,以产业工人为主体,黄石最早的地区性党组织——中共港窑湖支部委员会成立。

从此,革命风暴席卷黄石大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工人俱乐部、工农干部学校等相继创办。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民族危亡关头,曾转入地下的黄石党组织奋发有为,带领各阶层民众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在这场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中,黄石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带领广大民众和武装力量,配合大军渡江作战。

1949年5月15日,黄石港、石灰窑和平解放,16日,大冶解放,17日,阳新解放。

1950年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核准“将石灰窑、黄石港合并为省辖市,并定名为黄石市”。

从此,黄石迎来新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市区不足3万人口,两条破烂街道,一条狭窄泥泞马路,百把家工商业户,破烂不堪的店铺、剧院、学校、医院……

如果说解放前的黄石是一片萧条破败,那么解放后的黄石可谓百废待兴。

伴随共和国的成立,黄石揭开了依托资源优势、奋起创业的帷幕。作为重点建设城市,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运动迅速展开,1949年到1952年的3年间,黄石城市新建扩建27个工程项目。

“三年困难”时期,党组织发挥了艰苦奋斗的战斗堡垒作用。尽管物资匮乏,但干群关系融合,民众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一五”时期,黄石城市开始了全面开发与建设,新建了42个全民所有制工厂。到“一五”期末,黄石工业、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49年增长28.7倍和59%。市区人口发展到17.8万人。

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黄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顶住干扰,排除困难。“二五”时期,又新建了黄棉、省拖、锻压、纺机等中型企业,扩建冶钢、有色、黄石电厂、华新等原材料生产企业,为建设全国原材料生产基地、工业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城市焕发新活力

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推动着历史性巨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黄石的各级党组织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以振兴崛起为己任,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市委坚定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发展是硬道理。城市的变革,来自城市主政者的登高谋远。

和全国一样,黄石的改革从农村起步,重点又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纵深推进,城市配套改革全面推进。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吹拂鄂东大地。市委、市政府适时推出了“依托长江、呼应浦东、服务三峡、发展黄石”的大开放、大开发战略。

开口、开关、开港、开放……1993年2月,国务院批转黄石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1994年,黄石港口迎来第一艘外轮——巴拿马籍“三蒂一号”货轮。

黄石对外开放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异军突起,黄石港口货畅其流,千帆竞发。

国际乒乓节、国际服装节成功举办,黄石网站接通国际互联网,招商引资高潮迭起,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城乡、政企、上下、内外、软硬“五轮联动”的对外开放、引资开发之路,成为推动黄石发展的强大动力。

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石市委、市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到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末,黄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硕果累累。

勇于担当城市迈步再出发

只要迈开脚步,一切皆有可能!

发展空间不足,屡受制约。从沿江开发、到环磁湖发展、再到环大冶湖发展,对于黄石而言,这是一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搏击,更是一场格局谋变,必须担当的考验。

2013年4月30日,中共黄石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正式作出“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的决策。

随后,春雷行动电闪雷鸣、环境优化提速升效,产业链招商风起云涌,区域托管启动,穿越黄荆山的月亮山隧道开建……

2014年2月,大冶湖生态新区核心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向南”的行动,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多年的成长烦恼,多年的发展瓶颈,多年的转型痛苦,历经一次次忍耐与等待,终于有了丰硕成果。

沪士、上达、定颖、欣兴、台光、宏和……在开发区·铁山区黄金山工业园内,一家接着一家电子信息企业,一栋接着一栋的现代化厂房,让人目不暇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黄石仅用短短的10年时间,一跃成为全国第三大PCB(印刷电路板)产业聚集区,100多家产业链企业在此聚集,成为拉动黄石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十三五”时期,我们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爬坡过坎,首次跻身全国竞争力百强城市。GDP年均增长5%,总量达1690亿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我们内外兼修,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发展穿山跨湖,步入大冶湖时代,建成区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4.5%;我们外联内聚,“四港联动”优势持续放大,辐射能力和发展活力竞相迸发,黄石连续11年跻身全国外贸百强城市、进至33位;我们发展为民,短板弱项加速补齐,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1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阳新县成功脱贫摘帽。7.7万户棚改居民搬进新居。

锐意进取城市奋发新作为

这是一片孕育梦想的热土,转型发展,活力无限;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城市,锐意进取,生机勃勃。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从工棚到平房,从楼房到大厦,住房条件改善了;沿江防洪堤的绿、团城山人民广场的美,生活环境变美了;城市山南地区的大、新港园区势头的好,城市空间变大了;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城市产业升级啦……我们不由感叹“黄石变化真大啊!”

透过城市发展的背后,这些“变化”启示我们: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黄石这座江南明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定会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黄石坚持把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抓项目,拓展项目建设的发展空间;搭平台,提升项目建设的承载能力;优环境,凝聚项目建设的强大动力;建机制,营造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

今年年初的“新春第一会”上,市委、市政府部署了“思想破冰引领发展”主题活动,聚焦破思想观念陈旧之冰、破改革固步自封之冰、破工作消极懈怠之冰、破对待群众感情冷漠之冰,全面强化“店小二”服务意识、主动作为担当意识、敢闯敢试创新意识,牢固树立了鲜明导向。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通过项目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黄石主要经济指标迅速恢复,增速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黄石认真落实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依托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主动对接长三角为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努力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黄石力量。

东楚大地,党旗猎猎,黄石儿女正阔步走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

踏着铿锵的节奏,迈着坚定的步伐,黄石以“决战决胜”之势奔向美好的未来。(记者 侯娜 梁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