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基层 用“小调解”撑起“大和谐”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1-04-20 14:2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编者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感动着身边的人,也激励着身边的人。长期以来,全市政法系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树立起励人心志、催人奋进的光辉榜样。

  当下,我市正在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激励全市广大政法干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见贤思齐,在新时代展现新形象、创造新业绩,今起,本报推出“榜样的力量”栏目,记者走进政法队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

  人物档案

  陈世冬,现任阳新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他扎根基层,恪尽职守,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甘做群众贴心人,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被评为“黄石市优秀人民调解员”、黄石市“六五”普法工作突出个人,获得“全国模范司法所长”“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到现在,陈世冬都会想起在乡镇司法所上班的日子。一间铁皮瓦、红砖墙搭建的普通乡下民居便是司法所办公地点。作为司法所唯一的工作人员,他在屋内摆上一张木制长桌和两张椅子用来接待群众。因为桌子有一条腿短上一截,陈世冬特意找来砖块垫上,然后用手摇晃两下以确定是否稳当。

  很长一段时间,陈世冬的工作条件谈不上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工作不重要。令陈世冬深信不疑的是,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系统参与基层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成员单位,应当处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第一线。这样的认识,造就了他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定力。

  “跑断腿、磨破嘴”妥善处理各种纠纷

  2006年,陈世冬从阳新县王英镇文化广播站转岗到王英司法所工作。上岗没几天,他便接到通知,要和镇综治办的同志下乡处理一起纠纷。

  王英镇地处幕阜山北麓,境内峰峦叠翠,河湖交织。陈世冬前往事发村庄,先要坐上半个小时渡船,然后再乘十多分钟汽车才能抵达。

  纠纷的原因起于一场意外。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受雇帮同村村民修建新房时,突发意外身亡。死者家属情绪激动,把尸体停放在雇主门前讨要说法。

  陈世冬赶到时,现场早已聚满了前来围观的村民。死者家属的哭喊声、村民们交头接耳的议论声让场面显得嘈杂混乱。

  那场纠纷,一行人处理了三天,矛盾最终得以化解。按照流程,双方当事人要签订调解协议书。陈世冬要负责对协议条款给出法律解释。

  “当时心里真是没底。”陈世冬知道,这种心虚来源于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于是,他开始补习法律知识,直到每一个业务知识点烂熟于心。

  在王英镇工作的日子里,挎着一个黑包走村串巷的陈世冬,在镇里各个村组之间往返,等着他处理的是各种各样的棘手纠纷。面对这些“跑断腿、磨破嘴”可又事关社会稳定的“苦差事”,陈世冬无怨无悔,始终坚守在一线。

  这些年来,经陈世冬调处的各类大小民事纠纷有120余起,没有一起因为调解不当转化为刑事案件。

  做化解双方当事人矛盾的“贴心人”

  2010年,陈世冬调到阳新县三溪司法所工作。3年后,担任司法所所长。

  实际上,整个司法所里的工作人员只有陈世冬一人。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帮教安置……他要担负起这个司法行政最基层单位里的全部工作。为了方便工作,陈世冬把原本安在县城里的“家”直接搬进了司法所。

  司法所办公的地点是一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居。屋内有一个客厅和两间房。陈世冬把进门的客厅设置成办公室,其余两间房一间当作会议室,一间改成了自己的卧室。工作日,他白天在办公室内接待来访群众,晚上则拿起笔整理案卷并做好台账登记。

  “做好基层调解是一件既费脑筋,又考验调解员耐心的事。”在三溪镇工作时,一村民因家庭琐事与妻子发生冲突,把妻子给打跑了。等气消了,该村民再想接妻子回家时,女方却不答应了。于是,该村民只能上门向陈世冬求助。

  陈世冬了解情况后,对村民打妻子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并进行教育。当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陈世冬才答应为他请回妻子。在多次上门动之以情,耐心开导后,他的妻子才同意回家。一场家庭纠纷就此平息。

  慢慢地,陈世冬化解纠纷的能力获得镇上居民的认可。耕地纠纷、婆媳矛盾、邻里冲突、婚恋变故……只要是镇里的事情,十里八乡的居民都喜欢找陈世冬。

  忙起来的陈世冬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这让他无暇照顾家人。“对于家里人,我觉得自己确实亏欠太多。”聊起这个话题,陈世冬原本发光的眼神黯淡下去。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与家人聚少离多。2016年的一天,妻子因病住院,原本请好假要去照顾妻子的陈世冬在去医院的路上接到纠纷投诉电话,于是,他立刻调转车头,向事发地赶去。“现在想起来,我心里依旧会有愧疚。”

  法不容情的另一面是法外柔情

  社区矫正工作同样是司法所日常需要承担的一项重点工作。

  社区矫正是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符合条件的犯罪人员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一定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这些服刑人员容易受歧视,如果不给他们关怀和帮助,他们就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陈世冬眼里,法不容情的另一面是法外柔情。

  2014年8月,三溪镇一位残障妇女满脸愁容来到司法所。3个月前,其丈夫郭某因交通肇事,被关进看守所。家里缺了“主心骨”就没有了经济来源,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

  得知情况后,陈世冬与阳新县法律援助中心联系,很快为其申请办理法律援助。一个月后,其丈夫被宣告缓刑,在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走出看守所当天,夫妻俩硬要“设家宴”请陈世冬吃饭,但被他婉言拒绝了。“对我而言,服刑人员进行社区矫正后,能够改掉过往的陋习就是对我最好的答谢。”其后的日子里,郭某社区矫正表现积极。在矫正期结束后,他重新回归社会。

  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期间,愿意“以真心换真情”开展平等交流的陈世冬总能听到服刑人员一些掏心窝子的话。沟通过后,他针对不同矫正对象特点进行分类,采取“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措施。由于工作细致,陈世冬负责监督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无脱管、漏管以及重新违法犯罪情况发生。

  2020年3月,陈世冬当上了阳新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承担全县社区矫正督导工作。在工作范围扩大的同时,他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记者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