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山村记忆:富池口抗战的烽火岁月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10-31 10:55]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青山寂寂,富水长流。

在阳新县富池镇丰山村,几位耄耋老人依然记得1938年秋天的硝烟。那时,日军战机如蝗虫般掠过天空,轰炸声从富池口方向不断传来,震得丰山村的瓦片簌簌作响。

“村村有烈士,镇镇有陵园”,是阳新这片红色热土最鲜明的印记。而丰山村,这个坐落于富池镇的小村庄,正是当年武汉会战中富河流域阻击战的重要见证者。

10月30日,本报记者前往富河流域寻访。八十多年的时光流逝,战争的痕迹早已被茂密的植被与新建的民居覆盖。唯有记忆,在村民的口耳相传中铸成一座无形的丰碑。

战略要地 烽火压境

阳新县东北部,一片辽阔的水域在灰色天穹下铺展。秋雨如丝,将网湖与朱婆湖笼罩在一片朦胧雨幕中,水色天光浑然一体。

美丽的朱婆湖(记者 石勇 摄)

富河作为阳新县境内的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汇入长江,河面宽阔,水网密布。网湖与朱婆湖,这两片位于富河中下游的水域,构成了富河流域中极具战略价值的水网沼泽地带。

1938年夏秋之交,日军攻占安庆、马当、九江等地后,兵分两路溯江西进,企图合围武汉。阳新,正处在日军进攻武汉的南路主干道上。

1938年9月16日,长江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与空中轰炸。(图片源自公众号《暗线》)

此时的中国抗日战场,焦点汇聚于武汉,阳新因而成为敌我必争之地。

富池口,这座位于丰山村不远处的长江要塞,与江北的半壁山共同扼守长江航道,素有“楚江锁钥”之称。

从富池口向西,湖泊、沼泽与河道纵横交错,不利于大部队特别是重型装备的展开与快速行进,形成了阻滞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天然屏障。

中国军队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带的地理价值,决定依托富河水系构建纵深防御体系,网湖、朱婆湖正是该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日军深知,不攻占富池口,便无法打通长江航道,更难以顺利西进武汉。为此,他们集结了第6、第9、第27、第101、第106师团及波田支队,总兵力约20万人。

中国军队也调集部队,在阳新境内构筑防线,富河流域阻击战就此打响。

战斗在1938年9月进入白热化。日军出动32艘军舰和80余架飞机,对富池口、半壁山等要塞展开狂轰滥炸。

位于丰山村附近的鸡笼山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9月19日,日军向中国军队阵地发起猛攻。

战斗中,日军悍然使用了违反国际法的毒气武器。据《阳新抗战》记载:“10月1日,日军乘清晨大雾,再攻石梯。守军1085团伤亡虽重,仍顽强抵抗。日军见战局胶着,竟施放毒气,1085团官兵纷纷中毒,伤亡殆尽。”

吴世华与老伴柯娇娥耕种几亩田地,种植粮油蔬菜

出生于1947年的吴世华回忆,村中老一辈常谈起中国军队在富池口一带的英勇:“半壁山被炸成焦土,守军伤亡惨重”,但将士们依然宁死不退。

军民同心 初心永恒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阳新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前线。丰山村村民也积极参与到后勤保障中。

村民主动捐出船只,协助第八集团军在阳新渡口搭建起一座大型浮桥。

当年《新华日报》的报道中写道:“老百姓对于军队是熟悉的……送柴送米、洗衣缝纫,不论男女老幼都乐意为之。兵站运往前线的大量军粮,也多由阳新壮丁抬运。”

在富河两岸,在那争取民族生存的关键时刻,一道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精神长城巍然筑起。

1938年10月17日,阳新沦陷,但抵抗并未停止。

在阳新县,2万余民众惨遭日军杀害。坐落于伏虎山的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铭记着这些英烈的故事。

吴世华参军时的照片

在丰山村,78岁的吴世华是连接那段烽火岁月与今日和平的活历史。他精神矍铄,被村民亲切称为“吴老”。

吴世华是一名退伍军人。1969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在云南完成新兵训练后,随部队赴老挝参加“抗美援老”作战。

在战场上,吴世华担任308团高机连枪手,主要负责保卫陆地军区司令部,并为前线施工连队和运输弹药的战友提供防空掩护。他因作战勇敢,荣获连队嘉奖一次、营级嘉奖两次。1971年,部队班师回国驻防大连,他在那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退伍返乡后,吴世华先后在富池镇食品公司、麻纺厂等企业工作。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一家人的平静生活。

2002年10月,吴世华时年23岁的儿子吴业良被确诊患有青光眼,视力急剧下降,最终失明,被评定为二级视力残疾。了解到吴世华家的实际困难,丰山村将他们纳入精准扶贫户进行帮扶。

“天塌不下来!不要总想着靠别人,我们得靠自己,你要相信自己就是有本事的人!”吴世华常这样鼓励儿子。

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吴业良克服心理障碍,参加盲人按摩培训,学习一技之长。2016年底,他从北京成人按摩职业学院学成归来,在富池镇开设了一家盲人按摩店。

为脱贫致富,吴世华与老伴柯娇娥耕种几亩田地,种植粮油蔬菜,养殖鸡鸭。他常顶烈日、冒风雨,挑着农副产品到富池街上叫卖。

2018年,吴世华一家凭借勤劳的双手,率先摘掉了“贫困帽”。

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

“常听吴老教育子女,不能等靠要,不能给党和国家添负担,要靠勤劳脱贫,真不愧是一名老党员。”吴世华的邻居这样评价。

驻村工作队曾想为他申请特困党员补助,却被他婉言谢绝。“这补助我不能要,”吴世华说,“我是党员,有责任做榜样。党和国家帮我够多了,现在生活好转,补助该留给更需要的同志。”

吴世华拒领补助、儿子自强的事迹传遍丰山村,他家被评为富池镇优秀党员示范户。家门上“光荣之家”的牌匾也格外醒目,成为这个家庭、这座村庄与国家血脉相连的象征。

吴世华一家的故事,正是丰山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缩影。从抗战时期的英勇抵抗,到脱贫路上的勤劳奋斗,再到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丰山村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如今的丰山村,早已抚平战争创伤,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村委带领下,丰山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土地流转有序推进,“沉睡”的土地逐渐“流”出规模与活力。

通过“小田并大田”,为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奠定了基础。丰山村以土地流转为试点,探索新型农业模式,建立多元经营主体。

在丰山村,抗战精神已融入村民血脉,转化为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动力。像吴世华一样的村民积极参与村级公益活动,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工作中,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吴世华

“吴老身上有一种‘磁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丰山村民风愈发淳朴,一股向真、向善、向美的新风扑面而来。”丰山村党总支委员、纪检委员周会林说。

秋雨初霁,富河水波光粼粼。网湖与朱婆湖上,候鸟翩跹;丰山村的田野中,作物茁壮。

这片曾经浸透鲜血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勃勃生机。历史的记忆与今天的奋斗在此交汇,绘就一幅从抗战烽火到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记者 黄醒尘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