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桥村“交响曲”:脱贫路上,人人都是主角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1-04-27 10:17]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美丽洪桥村

我叫程良佳今年40岁太子镇洪桥村人

“洋房”民居

苗圃基地

加工厂内热火朝天

居民活动广场

【回乡手记】

我很早就出去打工了,那时候村里年轻人都往外面跑,因为这样才能有饭吃。

没有人不想回家,家多温暖啊!但是我们村没有这个条件。

几年前,我再一次回乡,村子突然就变了,说不出来的感动,感谢国家、政府没有忘记我的家乡。

回乡创业是我40岁的人生中作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我很高兴能为家乡作一点贡献。我希望以后加工厂能越开越大,不是因为赚钱,是想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村干部感言】

当选洪桥村村支书之前,汪志刚在外打拼多年,是一家股份制企业股东,算得上事业有成。2018年洪桥村第十届村民委员会选举,汪志刚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把业务交给儿子打理,毅然选择回到村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几年来,每一件扶贫工作汪志刚都参与其中,村里的变化汪志刚看在眼里,户户通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建了污水排放渠。卫生也有专人打扫,垃圾集中收集、堆放和转运。还修建了村级卫生室,健身活动场所等设施。伴着扶贫政策的东风和工作队的精准帮扶,洪桥村种养殖、光伏发电、鞋类加工等七大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汪志刚说,这变化背后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扶贫干部的付出,也离不开村民自己的努力,“在洪桥村的脱贫工作中每个人都是主角,扶贫干部要因地制宜,用心为村民找‘马’,帮村民扶上马,而村民也要学会骑马,脱贫致富才能真正实现。”

洪桥村位于黄石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西部,紧邻大冶湖南岸,离镇区约5公里,是太子镇较为偏远的贫困行政村。

过去的洪桥村,交通不便,从城区过来只能向西绕道大冶或向东绕行省道阳枫线,路线迂回、通行速度慢。黄阳一级公路修建后,打通了黄石与洪桥村之间的便捷快速通道。

4月23日,本报记者从城区出发,一路向南不出半小时,便来到洪桥村。沿着干净整洁的马路向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排列整齐的洋房民居,民居旁新修的洪桥港水渠里水流潺潺,村民们穿梭忙碌在田间地头。

4月的洪桥村,呈现出一幅幅热闹的生产生活场景。

乡村“交响曲”中心街上的外贸鞋厂

“咔唧,咔唧,咔唧……”

洪桥街是村里的中心街,街上一间厂房里,近30名村民直立着腰板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操作机器,缝纫机工作的声音不绝于耳,好似在合力演奏一首乡村“交响曲”,不一会儿一双双成品的鞋子就加工完成。

这是腾宏鞋业加工厂,成立于2017年的腾宏鞋业是洪桥村的明星企业之一。主要给温州的外贸公司提供半成品加工,包括加工制作皮鞋、旅游鞋等,厂房面积300平方米,机械40台。

44岁的程良佳是腾宏鞋业的老板,回乡创业前在一家温州鞋厂打工多年。程良佳是一位有心人,在工厂打工期间通过仔细观察和学习,逐渐掌握了鞋子生产流程,还留意许多销售渠道,心里慢慢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前几年回乡的时候,村支书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建议我回村创业,带动村民就业,考虑再三,我就回来开了这家鞋厂。”2017年,程良佳在村支书汪志刚的鼓励下,带着订单回乡创业。村委帮程良佳申请了扶持政策,解决了启动资金,加工厂顺利地开办起来。

由于熟悉行业加上村里的帮扶,程良佳的加工厂一年比一年红火。2020年,加工厂年产量达12万双,年销售额150万元,实现利润近30万元,还带动贫困户就业5户5人,人均年收入增收3万元。

“回乡创业真是对了,不仅我自己赚到了钱,还带动了村里贫困户就业,为家乡发展作出了贡献。”程良佳激动地说。

48岁的刘金娥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有三个孩子。十几年前,刘金娥左手因车祸致残使不上力,很多工作没法胜任,家里全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活。

腾宏鞋业成立后,刘金娥成了这里的工人。

“这里的工作很简单,一只手就可以完成工作,家门口就能赚钱,现在日子好过了很多。”刘金娥介绍,加工厂是按件计算工资,平均6元每双,多的时候她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产业帮扶

贫困户变成了老板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洪桥村,许多特色产业在村委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得以培育发展壮大,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许多贫困户变身为创业先锋,自己当起了老板。

湖源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有3个股东,种植花卉苗木260亩,包括桂花树、樱花树、紫薇、红叶石楠、栾树、香樟等,有桃树、橘树20亩,养殖龙虾60亩,总投资190万元。

合伙人之一的陈迪梁,曾是村里的贫困户。2014年,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家家户户走访宣传政策,了解到各种帮扶政策后,陈迪梁动了心思。

“当时苗圃的行情很好,我觉得这是个可以做一辈子的产业,决定放手一搏。”陈迪梁说。

通过村委和工作队的帮助,陈迪梁申请到了一笔低息贷款,承包下后村的荒山发展苗圃业。接手荒山后,陈迪梁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四处学习技术,还考取了园艺师的证书。

开荒,除草,种树苗,经过6年的发展,如今荒山变成了青山。山上20余万株树苗长成了大树,市场总价值近800万元。其中20亩的桃树、橘树年产量8000余斤,产值1万余元。

除此之外,陈迪梁还承包了山下的池塘,每年投入3万元养殖龙虾,产量可达2000余斤,产值近7.5万元,可带动贫困户就业8户。

从贫困户变身老板,陈迪梁开启了全新的人生篇章。

站在山上放眼望,山林间,几头牛犊正在悠闲地吃着草,这是村民汪承儒养的小牛。

60岁的汪承儒,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是村里的建档贫困户。过去汪承儒一直是靠低保维持生活,这一切从2015年开始改变。

“村里帮我办了小额贷款,买了牛犊让我养,还请人指导,我真的特别感谢。”让汪承儒没想到的是,养牛竟然一下子让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汪承儒养牛很用心,认真钻研养殖技术,牛越养越多,生活也越来越好。”村支书汪志刚介绍,如今汪承儒靠着养牛一年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家里的破房子也在几年里换成了小洋房。

依托七大产业

撑起乡村振兴的脊梁

春日里,洪桥村桃红柳绿,一片生机盎然。

“回望过去,洪桥村交通不便,伤病残村民较多,没有技术资金,脱贫困难,如今建档立卡的125户贫困家庭已全部脱贫,变化何其之大。”汪志刚感叹,这些改变,不仅仅是来源于政策和扶贫工作队,还有村民自身的努力,脱贫路上人人都是主角。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几年来,由于政策的扶持,洪桥村逐渐形成七大产业,包括光伏发电、黄石市湖源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黄石市太子汪朋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黄石市太子康益种养殖园、黄石市太子德英种养植园、黄石市腾宏鞋业加工厂、弘兴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当前的问题,村民对企业管理规划存在不足,抗风险能力弱,销路也是问题。例如:陈迪梁种出的20万株绿植还没有找到好的销售渠道,去年水灾严重,几大养植园苗木淹死了不少,影响了今年的产出。”

汪志刚认为,行百里者半九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下一步,洪桥村将继续借助政策东风,充分利用工作队的人力、智力、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新课题。依托七大产业撑起乡村振兴的脊梁,进一步扩大规模,统一规划所有农业用地,深耕现代化、精细化农业;大力发展水田稻虾鱼种养殖,发展旱地大棚种植,发展果树、茶树和农作物的套种,增大单位面积产出;发动产业户对油茶、葡萄、柑橘、稻谷、白茶、白蒿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投资、经营、管理和受益,增加村民收入。

开展培训交流,提高村民管理意识,建立洪桥村农特产品电商服务部,成立联合电商平台,由专人负责业务经营、拓展,产业户支付一定销售提成,激励电商销售,促进产销现代化、互联网化。

组织设立劳务公司,将富余劳动力登记造册,结合村民就业意向,组织村民就近就业,确保村民安居乐业、工作无忧。

同时,对村容村貌进一步改造,对洪桥老街进行全面整治,因户因地合理规划,将洪桥商业街打造成农副产品特色街。充分利用洪桥街临街门面优势,引导扶持村民个体经商创业。利用空余房屋、水塘发展民俗民居、休闲康养、养殖垂钓等休闲康养产业。

“相信通过持续推进和分步实施,这里将建成‘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文明和谐’的新洪桥,构建鄂东南美丽宜居乡村的典范。”对洪桥村的未来,汪志刚充满了期待。(记者 陆文博 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