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达 见习记者 段愿
10月8日,寒露不寒,富河岸边雷氏农场的再生稻头季稻谷早已颗粒归仓。闲不住的雷小明早早来到稻田,查看再生稻二季秧苗长势。
“我这辈子只会种田。”皮肤黝黑的雷小明今年刚满花甲之年。他的身上,烙有种田人特有的印记。
雷小明说,自己和土地有缘。
“我是浠水人,家里6个兄弟姐妹,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全靠身有残疾的母亲种地养活。”在耳濡目染中,雷小明喜欢上了种地,十几岁就脚踩黑泥,弯腰插秧,帮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1983年,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雷小明分到了七分地。1987年,他辗转来到大冶市十五冶农场,最多的时候一个人包了30亩地,一亩可赢利50块钱。
军垦农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很适合种植水稻。很多村民纷纷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大片土地撂荒没人种。“别人不种的地,我全部要了!”上世纪90年代,雷小明又毅然来到军垦农场承包了80亩农田。种粮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1996年—1998年,种粮亏损严重,雷小明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十分窘迫。雷小明能吃苦,不怕累,每天早出晚归,中午40℃以上的高温,他顶着炎炎烈日去稻田里施肥打药,别人一天能打50亩,他一天打150亩。渐渐地,随着粮食收购价格不断上涨,2000年,雷小明终于迎来了种粮盈利的时刻。2004年,家里盖起了一栋6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承包的土地扩大到千亩左右,雷小明自己也于2012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走进农场仓库,十几台无人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整齐排列,一应俱全。在雷氏农场,水稻从种植、施肥、除草到收割,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以前种田靠力气,现在完全靠机械,轻松搞定。”雷小明举例说,收割机一天就可以收割30亩地,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除了农场自用,雷小明还将农机出租给其他种植户,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勤劳的人不愁没饭吃。今年虽然受汛情影响,农场部分稻田被淹,但第一季再生稻仍然产出50多万斤,卖了80多万元。
“农场的米很吃香,湖师大、理工、城市职院等单位食堂都是吃我们的米。”说话的是老雷的儿子雷彬,如今,他也子承父业,在离农场不远的街上开起了雷氏自产粮油行,并申请了品牌,专营富硒水稻、再生稻等产品。
看到大米销路好,雷小明又开动脑筋,打算明年利用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全套农业机械,为周边的其他种田大户和农户的1000亩土地开展“托管”服务。
“我家已经奔了小康,现在要再加把力,带动更多的人。”雷小明憨厚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