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炜新生记

日期:[2021-03-18 10:33]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每出一批货都要亲自检验

  郭在军跟张炳炜交流

  张炳炜对未来充满信心

  业精于勤

  核心提示: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艰苦卓绝、气吞山河的脱贫攻坚战中,华夏大地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沐浴着扶贫政策的阳光雨露,脱贫户张炳炜战胜了伴随着他20多年来的顽症,实现了绝望中重生,蜕变中升华……

  “旋头拖20把、木杆拖50把……”2月25日上午,大冶市还地桥初级中学,一辆装满拖把的农用车停在操场上。不远处,张炳炜拄着拐杖,一边提醒员工轻搬轻放,一边记录着拖把的数据……

  这是张炳炜的邦富清洁用品厂新年第一次“出货”。还地桥初级中学校长吴远大动情地说:“张老板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令人钦佩!”

  “哪里哪里,都亏了他们……”望着身边湖北师范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郭在军他们,张炳炜眼神流露出感激之情。

  从手术治疗到康复训练,张炳炜奇迹般站起来。他说——

  “党和政府真的很好,帮我治好了病。”

  2017年8月30日,在阳新县某医院一间普通病房的一角。

  “医院放弃治疗了,说是让他‘尽量好吃好喝’。”张炳炜的母亲卢春霞拿着一份病重通知书,双手颤抖,泪眼婆娑。

  张炳炜的病情复发,送到医院的第三天就收到这份“该死”的通知书。“这种病,不好治。”病床上的张炳炜面无表情,心灰意冷。

  “炳炜,不能放弃,一定要到大医院去试试。”张炳炜是湖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开灿的包保对象。当日,李开灿和时任湖北师范大学驻张畈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徐新军等人特意到医院看望张炳炜,看到了眼前这一幕。

  “我是一个‘等死’的人,再诊治有什么意义?”张炳炜说什么也不愿意转院,闷气要出院回家去。

  “有我们在,你就别想那么多了!”李开灿他们劝说了一番,随即帮着收拾行李,将张炳炜送上了医院急救车……

  往事不堪回首。张炳炜原名张炳柏,人称“柏”。阳新浮屠镇张畈村人,出生于1981年2月,兄弟姐妹4人,排行老三。

  张炳炜童年时,父母都是镇麻纺厂的员工。在他顺利读完小学后,厄运突然降临,张炳炜年仅48岁的父亲不幸离世。这一年,他12岁。

  父亲走了,张炳炜回到家里做农活,还准备外出务工。然而,1996年秋,年满15岁的张炳炜左骨踝关节型突发肿痛,并伴有高烧。

  在家里打针吃药不见好转,母亲将张炳炜送往医院救治。在医院,连动两次手术,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

  “柏啊,娘带你回家诊去。”卢春霞顾不得医生“回去就没命了”的医嘱,含泪背着儿子回家休养,等待奇迹出现。

  没有正规医疗,只能打打针、吃吃药,补充营养……左腿流脓、肿胀,病情时好时坏,张炳炜不能下床行走,只能躺在床上。

  这一躺,整整4年。

  卢春霞没有放弃,先是训练儿子试着走下床,后又教儿子靠墙壁学站立,接着扶着儿子拄拐杖学走路……

  日子像流水一样滑过。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这个小山村。这一年,张家分户,张炳炜和母亲共上了一个户头,享受了低保、残疾人补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奇迹没有出现,转眼到2017年。这年8月28日,张炳炜病情突然复发,左腿肿胀不止,身体高烧不退。

  母亲又把他送去医院,三天后收到了医院出具的病重通知书,才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县医院治不了,市医院也治不了。

  没有健康,哪来小康。后在家里亲属、工作队的努力下,张炳炜住进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为慢性多病灶性骨髓炎,并伴有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

  实施左腿截肢手术、安装义肢、康复训练……住院27天,张炳炜拄着拐杖,神奇般站了起来。

  “回来了,回来了就好。”出院回家的那天,徐新军等人带着学校党员捐赠的3000多元爱心款,早早地候在了张炳炜家门口。

  生活有了自由,生命就充满了阳光。重获新生的张炳炜感激地对徐新军他们说:“是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18年6月,湖北师范大学第一批驻村工作队换人了,包保张炳炜家的学校领导换成副校长马列军。

  第二批驻村工作队接过“接力棒”,一边带着张炳炜申请医保、医疗救助,参加技术培训,一边帮助寻找增收门路。

  那年底,张炳炜在县里组织的残疾人电子商务培训班结业大会上深情地说:“党和政府真的很好,没房子帮我们盖了房子,有病帮我们治病,没钱用有生活补贴。”

  2019年3月,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张炳炜在附近村一家制鞋厂做工。第一个月,张炳炜领到了1900元工资。

  当他把这份沉甸甸的血汗钱,交到母亲卢春霞手上时,声泪俱下:“娘,我不是残废,我是您的好儿子!”

  这一年,张炳炜家摘掉了贫困帽子。然而,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制鞋厂停产了,张炳炜失业了……

  从务工失败到艰苦创业,张炳炜迈出了艰难一步。他说——

  “有大家的帮助才办成这个厂子”

  “郭队,我想试试拖把厂。炳炜,即日。”2020年2月的一天,湖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郭在军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

  “好,好,好!”郭在军回复信息后,像离弦之箭一样,冲出张畈村党群服务中心,向张炳炜家扑去……

  “想好了,真的想好了?”郭在军连问。

  张炳炜答:“想好了。”

  张畈村背靠106国道,面向南坦湖,畈前的“三八港”自东向西而去,犹如银色透明的纱巾蜿蜒在乡村的泥土上。

  “三八港”中下游岸上,有一闲置厂房,原是村里的拖把厂,因为利润低,经营不善,关门多年。

  村里和驻村工作队一直想开发出来,但没人接手。张炳炜手术回村后,工作队找了他多次。

  “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怎么个搞法?”张炳炜一百个不愿意。

  工作队没有放弃,“没钱有小额贷款,产品我们帮着销,还着急什么?”

  抗击疫情期间,张炳炜窝在家里,越想越动心,就试着跟包保领导马列军,以及郭在军分别发了一个手机短信,也就发生了上述一幕。

  动员张炳炜接手拖把厂,郭在军他们不少于上门10次。如今,见张炳炜动了心,郭在军心里就像招了一个大项目一样兴奋。

  他趁热打铁,对张炳炜说:“脱贫不脱帮扶,我们马上行动?”

  张炳炜点头答应:“好!”

  “一个跛子办厂,那不是把钱往水里丢吗?”……听说张炳炜要接手拖把厂,村里好多人都不敢相信。

  为了方便拖把厂工作,工作队做通了村里青年党员张炳柱的工作,动员两人合伙办厂。很快,张炳炜张炳柱之间达成了合作协议。

  打听鄂州有一家拖把厂,湖北师范大学主任科员、驻村工作队队员毕光辉等人变身购买拖把的老板,打听原材料、销路、技术……

  最终,鄂州老板识破了他们的身份。但被张炳炜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也带着部分原材料,赶到张畈村……

  人是懂得感恩的。转眼到5月,疫情阴影基本散去,张炳炜的厂子也准备得差不多了。他给厂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邦富清洁用品厂。

  这是张炳炜一辈子记得的日子。去年5月12日,在一阵阵喜庆的鞭炮声中,张炳炜的厂子开张了,厂门前挂上了“阳新县浮屠镇张畈村邦富清洁用品厂”的牌子。

  然而,厂子办起来了,贷款、证照、工人、账务、销路……还有许多的事要做。件件都是具体事,样样都要人操心,这令拄着双拐的张炳炜十分焦虑。

  让他感动的是,那段时间,镇里、村里,湖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阳新妇联驻村工作队全都行动起来了。

  办理小额贷款,张炳炜的临时身份证没用,镇上的公安派出所特事特办;3个月后,时任农行浮屠支行行长胡锐又带着人上门办理了贷款业务;办理营业执照,浮屠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耐心给张炳炜讲解残疾人创业相关政策,并成功以张炳炜名义办理了营业执照。

  一周后,张炳炜厂子第一批产品“出货”了:某企业一次性买走100把拖把。原来,这家企业的采购负责人是郭在军曾经的学生。

  当年5月22日,湖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队员余佑华,带着张炳炜,载着350把拖把走进黄石……

  去年7个多月时间,张炳炜的厂子生产各种拖把18000多把,收入15万多元,支付劳务工资3万多元。

  从懂得感恩到自我奋发,张炳炜的心变大了。他说——

  “要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挣钱”

  2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阳新县浮屠镇张畈村邦富清洁用品厂。门前贴着的一副“听党话跟党走党发号召共脱贫舞牛鞭奋牛蹄牛担重任同致富”的对联“牛气冲天”。

  厂房内,设备发出的吱吱声犹如“闹春”的音符。拄着双拐的张炳炜一会儿察看设备运转情况,一会儿敲打敲打做成的拖把……

  “厂长,今年要加工资哈!”36岁的女工陈瑞君笑着对张炳炜说。张炳炜回应道:“加,只要大家干得好,一定加工资!”

  陈瑞君原来一直在温州鞋厂务工。这些年,家里的孩子大了、老人老了,不能再出去了。去年5月,她就到张炳炜的厂子做工。

  “计件工资,一个月可以挣个2000多块钱。”陈瑞君说,手头活,也不是很累。关键是家门口做事,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有人担心,问张炳炜:“厂子招的都是老弱病残还有拖儿带女的留守妇女,这怎么搞得好?”张炳炜一本正经地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也办不成这个厂,人要懂得感恩!”

  70岁的脱贫户张炳金,患有眼疾,30多岁的儿子遭遇交通事故后留下残疾,至今未婚。一家3口靠1个人的低保金和老伴退休金维持生计。

  眼睛不好使,张炳金怕给厂里添麻烦。张炳炜到老人家中做工作,并安排老人捆扎成品拖把,一个月可以收入1000多元。

  对此,老人心存感恩。他说:“不是‘柏’这个人心诚,真的不好意思上这个班。”老人每月有了收入,还可以在家里种菜、养鸡,改善改善生活。

  现在,张炳炜的厂子有固定员工10人,其中残障人士6人。正是这个特殊群体,张炳炜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办好这个厂子!

  张炳炜身残志坚的事迹从村里传到县里,再传到市里,又传到省里,许多人被感动,很多机关单位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市、县人大,县政协、县经信局、县交运局等机关单位纷纷推动消费扶贫,帮助张炳炜销售产品。

  阳新县残联还送来了1.5万元的创业基金和补贴;阳新教育局下发消费扶贫通知,建议各学校优先考虑邦富清洁制品厂的的拖把。

  阳新县妇联驻村工作队队长柯丽娟,带着工作队队员到科局推销产品;并动用了家里人的关系,帮忙推销拖把;湖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队对接下属四所学校,去年销售各类拖把3500多个。他们还打通了上窑小商品市场的拖把销售渠道。

  从新年第一次“出货”回来,张炳炜的劲头更足了。除开偶尔停电,厂子就没有歇业过。现在,他根据市场需求,正在开发拖把新品种。

  对于未来,张炳炜信心满满:“我要把厂子办好,多攒些钱,过上好日子,还要让更多人在家门口挣钱。”

  这份自信,让他眼里放着光。

  短评:

  阳光雨露,滋养新生

  20多年的顽症,让张炳炜渡尽劫波,浴火重生。他的背后浸透着医疗扶贫、大病救助、低保兜底、易地搬迁、创业基金等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

  “老乡不脱贫,我们就不走”“炳炜诊不好,我们就不放弃”……朴素的情怀背后,也是广大扶贫干部、脱贫群众不断挑战“不可能”的誓言和奋斗足迹。

  从“大家的帮助才办成这个厂子”到“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挣钱”……张炳炜在绝望中重生,在蜕变中升华,展现了一个脱贫残障人士“带着乡邻同奔小康”的奋斗姿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一个人懂得感恩,内心就有温暖,心中就有斗志,运气不会太差,发展机遇就会更多。

  反之,一个人不懂得感恩,就会自甘沉沦,不思进取,再好的政策春风也吹不动一潭死水。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就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像张炳炜那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创造美好生活。(记者 高国专 梁坚义 石勇 张晓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