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影留念续写“山海情”
李小民教授在查房时给患者做检查
座谈会现场
双方举行交流会
一方是鄂东南红色土地的老区人民,一方是黄海之滨的三甲医院。两地虽相距800公里,但两地人民却心心相印。
3月4日,又是一个春天,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九批康复医学科专家踏上富川大地,将在阳新开展为期3个月的帮扶工作。
始于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一次跨省医疗帮扶,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驰援阳新。2021年起,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倾注医疗资源对阳新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援助,由此开启了两院长达五年友好协作的新篇章。
五年来,帮扶医疗队把阳新当做第二故乡,用爱心托起老区群众的“健康梦”。
悉心帮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感谢连云港的姚主任,要不是有他的帮助,我母亲摔这一下,往后可能就在床上躺着度日了……”3月6日,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援阳医生姚力的帮助下,阳新县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顺利为高龄患者成婆婆实施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
成婆婆今年83岁,前不久因摔伤导致股骨颈骨折并伴有多项基础疾病,被送入阳新县人民医院。
俗话说“老怕摔”,股骨颈骨折不仅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更有老年人因为股骨颈骨折,长期卧床不起,严重者导致全身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老人已是高龄,且伴有多项基础病,手术难度大。
此时,恰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九批援阳医疗队在该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帮扶,医疗队成员中关节外科医生姚力结合成婆婆身体情况,为其定制了一套个性化诊疗方案。
姚力诊断后,决定采用前外侧入路方法为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这一术式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手术操作巧妙地在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的间隙之间进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对重要肌肉群和肌腱的损伤。这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痛苦,还为患者的快速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阳新县人民医院,像这样的援阳专家帮扶病例数不胜数。
“连云港的专家不仅教授我们诊疗技术,还每周在病区开展学习带教,将前沿的诊疗理念和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这对我们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贵机会。”阳新县人民医院院长夏树前说。
2021年6月26日,阳新县人民医院召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阳新县人民医院达成帮扶协议。自此开始,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援阳医疗队源源不断抵达阳新。他们以“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骨干人才”为目标,围绕技术帮扶、人才帮带、科室建设、诊疗规范、管理提升等,通过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病例讨论等方式,提升阳新县当地医护人员的诊治理念和诊疗水平。
组团帮扶,打通援助“最后一公里”
2024年6月6日,正值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帮扶阳新四周年之际,“李小民教授名医工作室”落户阳新,依托李小民工作室这个载体,成功将多位“医学专家”引至阳新传经送宝。
今年3月11日,李小民教授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王乐平、副院长刘菁及专家组一行再次来到阳新。
在阳新开展工作周系列活动中,他们深入临床科室走访调研,参加阳新县人民医院三甲医院等级评审创建工作、医疗集团帮扶、专家培训等多场专题会议。就医院等级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医疗管理薄弱环节、学科建设短板等方面,专家们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3月13日,在双方的交流会上,阳新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肖志刚回顾了五年来两地帮扶工作成果:医院通过援阳专家驻点、人才培育实现跨越发展,建成胸痛、卒中、创伤三大国家级中心,引进腹腔镜肝切除等72项新技术,填补24项技术空白,新增8个市级重点专科,惠及超10万人次。培育52名进修骨干、5名学科带头人,“李小民教授名医工作室”带动新成立的急诊病区收治患者逾千例……
肖志刚深情地表示,希望在未来,两院能进一步提升协作层次,丰富协作内涵,拓展协作空间,推动连阳医疗帮扶的持续升级,谱写医疗事业“山海情”的新篇章。
“此次阳新之行,我们感受到了阳新县人民医院的稳健发展,双方的协作结出了喜人的果实,不仅创建了急诊医学科病区、RICU病区,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不断精进,医院的管理能力和学科建设都有了一定进步。”王乐平说,今后将继续以“输血造血并举”为理念,通过驻点诊疗、云端会诊和“导师制”培养,持续输送优质资源,重点构建急诊危重症多学科协作体系,为阳新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助力加油,力争推动阳新县人民医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让百万老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持续接力,助力阳新医疗实现质的飞跃
2025年3月,第九批医疗队跨越山海来到阳新,康复医学科医生闫振壮、关节外科医生姚力、急诊科医生姚喜庆将在阳新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帮扶工作。
援阳医疗队和阳新的同事们一起实地体验了阳新的人文景观、红色历史。在这短暂的日子里,姚喜庆对阳新有了具体的感受:“这里山好水好,民风淳朴,红色底蕴积淀深厚,能来这里开展帮扶工作,很荣幸,也很开心。”
帮扶专家们很快投入到各自科室熟悉工作。在康复医学科病区,闫振壮每天早上都参与科室的晨会交接班,了解科室病 人收治情况,遇到病人说方言听不懂的情况,闫振壮总会耐心地问上一遍又一遍,直至确认听懂了,才会继续询问下一个病症。
通过下沉科室,闫振壮发现康复治疗方面还可以有一些新的突破。“结合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用先进的理念和治疗方式与阳新的同事们做好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医院在康复治疗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针对发现的问题,闫振壮希望用自己的医疗经验促进相关诊疗水平的提升。
多年来,连阳协作犹如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资源与需求,传递着希望与关怀。
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持续帮扶下,阳新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胸痛中心从2020年的0例到2024年的年成功救治急性心梗患者217例,门球时间58分钟(达国家先进水平)。卒中中心从0到完成静脉溶栓89例,独立完成急诊取栓20例,静脉溶栓DNT中位数缩至32分钟,脑梗患者致残率下降18%。创伤中心成为国家创伤联盟成员单位,成功救治急危重症创伤患者150余人,成功抢救重症中毒患者20余例,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2023年4月,阳新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乙等医院等级评审,开启了向三甲医院迈进的坚实步伐。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凝结着两地党政部门真心为民的民生答卷;一批批专家的驰援,谱写出“连阳一家亲”的生动篇章;一次次手术的落幕,缔结出两地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深情。
始于2020年冬天的一次意外“邂逅”,又在春天继续。自2021年6月份以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后派出9批次35名专家医生奔赴阳新,在人力、物力、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与帮助。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品牌平移、技术平移、管理平移,将来自当地的医疗经验“移植”到阳新,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先进的医疗服务。连阳医疗协作帮扶,是深化国家卫健委关于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下沉政策的具体落实,而有关“连阳亲”“山海情”的故事将继续在富川大地续写,生生不息。(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程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