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七月,西塞山区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曾经的老城角落变身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尘封多年的飞云公园重新开放,上窑红色街区成为热门打卡地……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是西塞山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生动写照。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统筹各方力量是关键。西塞山上下迅速集结成一股力量,从基础设施改造、管理升级,到历史遗留问题破解,难题被层层分解、逐一击破。
一盘棋,落子需有章法。该区以“五有标准”为改造的灵魂——有完善房屋设施、有整洁居住环境、有优良配套服务、有特色主题文化、有长效管理机制。该区精心擘画从《西塞山区旧改导则》到创建“全国示范区”的层层蓝图。三个片区因地制宜:黄思湾片区展现矿冶风情的厚重质朴,中心城区打造新荆楚风貌的优雅舒展,磁湖南岸则呈现生态宜居的绿意盎然。一幅兼顾历史气质与现代功能,分区施策的画卷徐徐铺展。
社区改造这张网上,居民声音是最重要的织线。石料山社区居民曾烦扰的“空中蜘蛛网”,通过创新的“四网合一”改造方案化为无形——所有弱电线缆被引入地下管道。全区145公里污水管网焕新,44条背街小巷蜕变,26个精巧的“口袋公园”从街头巷尾、房前屋后的闲置边角料中“生长”出来。在田园社区,红砖红瓦苏式建筑群的底色被尊重保留,矿冶元素的浮雕小品与钢铁风格的创意墙绘点缀其间。上窑步行街则巧妙融入商埠文化,百年老街的荣光悄然再现。
焕新的家园如何持久美好?该区以“红色物业”破题,创新推出“五双联动”基层治理网:双网格书记、双网格员、双楼栋长形成双重保障,双向交叉任职与双联席议事机制则凝聚合力,“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打通执行堵点,基层治理焕发全新效能。
从破败角落到诗意栖居,西塞山区用“绣花功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场城市更新实践,正以最温暖的方式诠释着民生改善的真谛。(记者 刘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