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风拂过江滩公园的树梢,朝阳路夜市的霓虹灯渐次亮起,初秋的黄石港街道处处绿意葱茏,烟火气与幸福感交融弥漫。
高清的“雪亮工程”摄像头,全天候守护着城市的角落;民警和安保队员的身影昼夜巡防在街面;社区网格员穿梭忙碌于小区楼栋,走访入户送温情;温馨醒目的平安提示语,遍布街头巷尾……
近年来,黄石港街道紧紧围绕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目标,构建“一体指挥、全科网格、多方联动、法治保障”四维协同机制,让综治中心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平安前哨”。
“一体指挥”精准派单及时响应
近日,居民邵女士反映富星菜场旁下水管有污水外溢,气味难闻。
黄石港街道综治中心接到信息后,精准派发工单,立刻联动城管、社区和菜场管理人员,当天就完成了疏通清理,并向市政部门申请下水管网改造。
该中心设立前台综合受理岗,对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纠纷统一接收、分类甄别、快速研判,依托平台建立“事件工单”流转机制,根据事件性质和职责权限,精准派发至相关社区、职能部门或联动单位,明确时限和处理要求。
据介绍,今年以来,事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了40%,群众诉求办结率达98%,做到指令直达末梢、处置形成闭环。
目前,黄石港街道已全面建成面积300多平方米的综治中心,整合接入“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综治网格化管理系统、12345热线平台等多源数据信息,实现矛盾纠纷接收调处智能化。
“全科网格”织密基层服务网
清晨,新闸社区网格员方雪婷揣着移动终端开始了一天的巡查。
在江泰春岸小区,方雪婷帮独居老人李爹爹代缴了水电费;在临街商铺,她发现一处消火栓被杂物遮挡,立即拍照上传,并现场督促店主清理。
黄石港街道将辖区划分为65个基础网格,配备了像方雪婷这样“一员多能”的专职网格员。他们每天行走在责任区,既是信息采集员、政策宣传员,也是矛盾调解员、安全巡查员。
对巡查发现的微小矛盾,网格员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力争“小事不出网格”;对无法独立解决的复杂问题,通过移动终端快速上报至街道综治中心,请求后续联动处置。
今年以来,该街道网格员累计排查并现场处理微小隐患和即办诉求超2000件,“小事不出网格”成为常态。
“多方联动”提升纠纷化解率
黄石港街道打造“1+N”矛盾调解模式,即1个综治中心+N个部门协同,推进辖区平安建设。
面对滨江花园小区、关帝村72号楼居民长期以来的“办证难”问题,综治中心充分发挥联动优势,牵头召集住建、不动产登记、消防等部门多次召开联席协调会,最终打通办证堵点,推动成功办证。
同样,中梁滨江壹号二期交房事项、万达合作村天然气安装难题等复杂矛盾,都在综治中心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合力推动下,解决了群众的合理诉求。
今年以来,该中心通过协调各级调解组织,矛盾纠纷有效调解率提升了20.6%。
“法治保障”普法惠民树新风
黄石港街道积极培育以社区“两委”干部为主的“法律明白人”,组织网格员进行反诈宣传,将普法阵地搬到群众身边。
今年以来,通过大家的努力,已成功预警劝阻近100位潜在受骗居民,辖区电诈发案率明显下降。
万达社区党委书记戴德利经常就地取材,用身边人和事以案释法开展法治宣讲。同时,联动万达写字楼律师事务所,常态化为商户和居民提供法律咨询。
针对老年群体,黄石港社区开设愈健(遇见)家园心灵驿站,提供“法律+心理”双咨询服务。
黄印村社区则把公园路法治文化公园变成露天课堂,让法治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日常。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黄石港街道综治中心通过“四维协同”机制,勾勒出基层治理的新图景。(记者 吴高斌 通讯员 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