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楼栋都有公示牌,清晰列明楼栋长的电话与职责;每位党员都亮明身份,让旗帜作用落到实处……在黄石港区花湖街道,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正是其推进小区精细化治理的生动写照。
花湖街道以“精准施策”为经,以“温暖人心”为纬,奏响了以“精在楼栋、精在协同、精在文化”为核心的精细治理“三部曲”。如今,悬浮的治理理念已转化为楼栋里的暖心问候、议事桌上的坦诚协商以及文化活动中居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在细微处同频共振。
“精”在楼栋
筑牢治理“微单元”
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治理困境,花湖街道将重心持续下移,着力筑牢楼栋这一基础“微单元”。
“亮明楼栋长、党员的身份,不只是贴个牌子,更是压实责任。”天虹社区党委书记戴俊表示。身份一亮,“隐形人”变成了“主心骨”。老党员朱致华家门口贴上“共产党员户”标识后,深感自豪:“邻居们有事都愿意跟我聊聊,感觉自己这面旗帜真的插在了阵地上。”
而“我当一天网格员”实践活动,则像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治理肌体,让普通居民沉浸式体验网格员的日常工作,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矛盾化解、环境治理、暖心服务在楼栋“零距离”开展。
志愿者戴伟在体验后写道:“一天下来,才了解到楼下邻居为孩子入学焦虑,对门老人需定期就医。一墙之隔,原来藏着这么多心声。治理,首先要从‘看见’开始。”
治理既需温情,也需规矩。由天虹商住楼、人事局宿舍楼居民共同商议制定的《楼栋公约》,以“楼道不堆物”“夜间不喧哗”“宠物要牵绳”等接地气的条款,实现了“规则由众人定,由众人守”。昔日杂乱的电瓶车停放变得井然有序,疏远的邻里关系在共同维护中悄然升温。
“精”在协同
构建治理“共同体”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楼栋“微治理”激活了基层细胞,而解决事关居民利益的复杂问题则需要更强大的协同力量。为此,花湖街道构建起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议事会、矛盾调解委员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事务监督委员会共同参与的“1+4”协同治理体系。
金地园小区的停车位改造工程便是例证。面对停车难、乱的问题,小区网格党支部启动“1+4”机制。议事会上,各方意见不一,有的要求增设车位,有的担心绿化减少,有的提议收费管理;矛盾调解委员会及时介入,寻找“最大公约数”;事务监督委员会全程跟踪,确保公开透明。经过多轮磋商,一个融合了增设车位、错时停车的综合方案终于达成。方案公示期间,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志愿者又化身“宣讲员”,耐心为居民解读方案。
“以前觉得治理是街道、社区的事,现在明白居民自己才是主角。”居民郭师傅感慨道。
从各自为战到同舟共济,“党支部引领、多方联动、居民自治”的格局,让曾经的治理“堵点”变成了凝聚人心的“亮点”。
“精”在文化
激活治理“软实力”
制度的刚性约束与协同的框架搭建,为小区治理塑造了“形”;而文化的柔性滋养与情感的紧密联结,则为治理注入了“魂”。
花湖街道党工委深信,只有当居民对小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治理才能拥有最深厚、最持久的生命力。该街道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年年有盛会”为目标,指导社区精心烹制“文化大餐”——
春暖花开时,老虎头社区联合中化十六建公司的篮球友谊赛激战正酣,运球、传球、投篮一气呵成,赛场激情飞扬,掌声雷动。
盛夏傍晚,博雅怡景花城小区“月满中秋迎国庆 欢歌送党启新程”歌曲比赛如期上演,铿锵歌声再现革命豪情,婉转旋律倾诉赤子之心,熟悉的曲调引发全场共鸣。
秋高气爽日,书画爱好者齐聚紫金花城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间尽显文化韵味。
立冬时节,天虹商住楼与人事局宿舍楼的“邻家宴”温情开席,左邻右舍带着拿手菜走出家门,围坐一堂,共同品尝冬日里的第一份温暖。
这些活动如同“黏合剂”,重建了日益淡漠的邻里情。
“以前住对门都不认识,现在通过活动,我们楼栋自己建了个微信群,谁家有个急事,在群里喊一声,立马有人回应。”居民刘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从楼栋“微治理”的精细入微,到多元“共治理”的握指成拳,再到文化“暖治理”的润物无声,花湖街道用“精”字三部曲,奏响了小区治理的和谐乐章。
如今,幸福的“零距离”不再遥远,而是化作居民家门口的光亮、邻里间的温情、生活中的安心,真切可感、触手可及。
未来,花湖街道将继续以“精”为笔,在治理的画卷上添绘更多细腻笔触,让治理更有力、服务更暖心,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记者 吴高斌 通讯员 罗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