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胜利路社区的小区“微管家”为独居的刘爹爹调试手机,协助他完成养老资格认证;午后,网格员和居民在楼栋议事角商讨加装电梯的施工细节;傍晚,“微管家”巡逻结束后,帮独居的陈阿姨提菜篮并陪她回家……这些温馨场景已成为开发区·铁山区铁山街道胜利路社区的日常。
面对辖区高龄、独居老人增多的情况,该社区创新推动网格化管理与“微管家”志愿服务队深度融合,探索“网格+微管家”的治理新模式,将民生服务精准送达基层,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聚焦“一老”
“微管家”成为晚年生活的依傍
将“一老”群体置于服务的最前沿,“微管家”的贴心守护为老人带来全面的生活照顾与精神抚慰。对那些不精通智能手机、行动有困难的老人来说,“微管家”的上门服务犹如“及时雨”。
独居的刘爹爹在“微管家”指导下,足不出户完成了养老认证;行动不便的陈阿姨家中水龙头损坏,“微管家”第一时间上门维修。“以前觉得网格员像家人,现在‘微管家’让麻烦事再也不愁。”陈阿姨感激地说。
围绕老年群体日常生活、事务代办等核心需求,该社区特别成立了“微管家”专项服务队,以“零距离”的贴心服务,用心守护社区的民生温度。
延伸服务
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为让居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多样且便捷的服务,该社区进一步充实“微管家”服务内容,精心打造了“15分钟业务办理服务圈”“15分钟文化活动服务圈”“15分钟日常生活服务圈”以及“15分钟安全保障服务圈”,把业务代办、文化娱乐、生活帮扶、安全巡查等高频服务精准融入每个网格单元。
服务要落地生根,更需要机制保障。该社区因地制宜打造了楼栋议事角、网格议事亭、社区议事厅三级议事平台,构建起“社区—网格—楼栋”联动协商体系,并明确“收集—梳理—商议—决策—反馈”五步工作法,使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小事”在基层得以高效化解。截至目前,社区已组建7支“微管家”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百余次,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机制保障
精准服务让居民“时时放心”
“微管家”服务之所以能精准长效、深得民心,离不开其清晰的角色定位与健全的运行机制。
“‘微管家’是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虽身份平凡,却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胜利路社区党委书记潘晓梅如是说。这支由社区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的队伍,肩负信息员、宣传员、治安员、卫生员、服务员“五员”职责,是民情传递的“顺风耳”、政策宣讲的“传声筒”、社区安宁的“守护人”、环境整洁的“维护者”以及居民身边的“暖心人”。
为提升服务效能,该社区为每位“微管家”量身定制了职责清单,配备了民情日志,实时记录服务进展。同时,通过完善招募注册、岗前培训、服务记录、礼遇评价与问题反馈五大机制,持续优化服务闭环。今年以来,依托该机制已开展协商议事30余次,收集有效建议20余条,办结加装电梯、树木修剪、充电棚建设、管道维修等民生实事70余件,居民的急难愁盼在闭环流程中逐一得到有效回应。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加入“微管家”行列,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这支日益壮大的志愿服务队伍,不仅为基层治理注入了蓬勃生机,更让社区服务的温暖之流惠及千家万户。在一次次的邻里守望与党群联动中,一座坚固的“连心桥”正悄然搭建,持续传递着社区的治理温情与深厚的人文关怀。(记者 张春玲 通讯员 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