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7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木港镇木港村的“好又多”超市敞开大门,方便村民前来采购。
沐浴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春风”,凭借蓬勃发展的商贸服务业与现代农业,一度沉寂的木港村褪去老态,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纷纷选择回家,在家门口就业。
三招破局促振兴
在外闯荡多年后,思乡心切的柯善长回到镇上开起了餐馆、创办了木材加工厂。
2017年春节,镇党委负责人找到柯善长,希望他留在村里,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柯善长几番思量,决定留下来,出任木港村党总支书记。
柯善长沉下心摸清了村里家底,随即连施三招,以破局之势打开新路。
第一招,清理村里债务,村务账务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招,规划发展村里的商贸服务业、特色种植养殖业。第三招,成立乡贤理事会,整治村庄环境,修建活动场所,改善村容村貌。
今年58岁的吴兵,是这三招破局之路上的受益者之一。在村里的支持下,2018年他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一座加油站,成为镇里的致富带头人。
吴兵原本经营着一家建筑材料店铺,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小日子,“但村里发展势头好,我也就动了心。”于是,吴兵二次创业,做起了加油站生意。
“支部强则乡村兴!”阳新县生态环境局驻村第一书记刘军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他看来,有了村级党组织这根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带着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气更足、步子更稳。
两轮驱动强产业
在木港村西湖组200多亩大棚湖蒿基地,新拉通的喷灌管道顺着田埂蜿蜒伸展。
“喷灌设施投入十多万元,就是要让基地旱涝保收、丰产稳收。”基地负责人柯昌金底气十足。湖蒿种植是实打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大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产业旺起来,村民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柯善长说。近年来,木港村依托自身优势,坚持种植业、商贸服务业“两轮”驱动,通过土地流转、引进资源、培育业态,让产业成为丰收的坚实基础。
2018年,村里将一处旧房产改造为商贸大楼,引进一位黄冈老板,办起“好又多”超市。如今,5年过去,“好又多”超市成为木港镇上的品牌商业。
针对村里山地荒芜的状况,村两委带着种植大户到安徽亳州、江西上饶等地考察,又通过专家测量土壤成分,把种植蔬菜、中药材当作主攻方向。
村里统一规划,由合作社领航,以一户带多户,木港村先后发展吴茱萸面积300多亩、大棚蔬菜基地200多亩、粮食种植面积2000多亩,带动近百户村民增收。
在西湖组100多亩吴茱萸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林传许介绍说,通过引进吴茱萸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经过3年培育,吴茱萸开始进入收获期。如今,木港村累计采收吴茱萸干果近30吨,收入100多万元。
一以贯之惠民生村里的事,群众说了算。
村两委通过湾组会、夜话会等形式,与群众共同商讨人居环境整治做什么、怎么做。
因为家禽散养、柴草乱堆等旧习惯,西湖组的“脏乱差”影响了村容村貌。村里把“村民想要的”和“村里想干的”精准契合,顺着群众意愿找方法、谋举措,让改变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实施河道整治、安装自来水、整排灌渠、刷黑路面、建休闲广场等,以“集体项目”的潜移默化,带动“农户项目”自觉行动,村民清理房前屋后生活垃圾、拆除乱搭乱建,纷纷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
如今,木港村集体年收入达30多万元。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增收门路。村民柯善兴今年70岁,到蔬菜基地务工,年收入1万多元;68岁的陈祖爱,常年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务工,年收入2万多元……
民生是落脚点,也是工作的出发点!从老街焕新到庭院提质,从产业增收到服务升级,每一项举措都锁定群众“急难愁盼”,每一分努力都倾注民生温度,让好日子看得见、摸得着。(记者 梁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