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小洋房 幸福生活暖洋洋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2-01-25 10:24]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记者 陈子才 文/摄

  人物档案

  姓名:闵清华

  年龄:84岁

  生肖:虎

  干支:戊寅

  “小时候家里苦,住的是茅草屋;现如今生活甜,村里四处盖起了小洋房。”

  1月24日,天气阴沉,围坐在家中的电烤炉旁,84岁老人闵清华聊起过去的生活,顿时暖意十足。

  闵清华的家,位于大冶市灵乡镇宫台村十姑桥湾,是一处两层楼的小洋房。

  虎年新春将至,孩子们早已将腌制好的腊肉送到老人家中,闵清华也将家中养的鸡、鸭、鹅喂得肥肥的,等待着孩子们回家团聚。

  在闵清华年少的时候,生活却并非这般模样。

  悲惨记忆

  “出生那年,日寇侵入家园”

  闵清华出生于1938年,出生地是在灵乡毛铺。

  那一年,是农历戊寅年。老人们常说,戊寅虎年,是过山之虎,需求平顺;那一年,对湖北乃至中国而言,也注定会被载入史册。

  史料记载,1938年,武汉会战打响。同年6月,日军占领合肥、安庆以后,以溯江和沿大别山北麓为主进攻路线,妄图一举占领中原腹地武汉。

  日军进入黄石地区后,分为两条线路:一条在长江南岸,沿江而上,即富池-半壁山-石灰窑-黄石港;一条在幕阜山脉,即江西箬溪-富水-三溪-毛铺,最后抵达灵乡、茗山之间的峡谷通道,遏制通往贺胜桥粤汉铁路的咽喉。

  “小时候听家里的长辈们说,日本人攻入灵乡后,无恶不作,一路烧杀抢掠。”闵清华一边烤火取暖,一边回忆家庭往事,眼眶不禁红了。

  闵清华有姊妹七人,他排行老六;父亲是当地普通的庄稼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艰苦,挤住在一间连三的土房中。

  “日本人来后,竟然一把火将我家的房子烧了,一家人没着落!”闵清华的情绪随着话音变得激动。短暂停顿之后,他又补充说:“后来,父亲带着一家人,上山找石料、竹子、茅草,这才搭起了茅草屋。”

  在历史记录中,1938年发生在毛铺、灵乡等地的历史事件远比闵清华一家的遭遇更为惨烈:武汉沦陷前,驻守在此的中国守军寸土不让,战至最后,血染山河;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先后组建两支抗日游击队,立场坚定,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参军入伍

  “曾赴朝支援朝鲜战后重建”

  解放后,闵清华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个人命运也出现了重大转折。

  在和记者对话中,闵清华显得有些耳背,很多时候都需要记者提高音量,他才能听得清。但对这一段往事,他的记忆尤为清晰。“是党和政府送我去读了书。”他说,1955年冬天,他高小毕业,后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工程兵。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停战,但部分志愿军仍在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6年正月初十,闵清华随部赴朝,支援当地建设。

  “我们先坐船去了武汉,后在武汉乘火车,历时5天5夜,才到达了朝鲜。”老人回忆,在朝鲜,他先进入新兵连,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训练,后被编入四八四部队四中队十二小队,该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挖坑道,搞基础设施建设。

  老人解释,在朝鲜,到处都是山区。坑道是重要的交通线、运输线,还可以存储粮食;是朝鲜战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958年6月21日,闵清华所在的部队才开始撤离,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1966年,闵清华从部队退伍,回到了大冶。

  在家乡,他当过乡镇的武装部长;也在基层派出所担任过教导员。

  岁月在老人身上留下了痕迹,老人将自己的脚步留在乡间。

  闵清华介绍,曾经,他在金牛派出所工作时,常常需要下乡。那时候,交通不便,基层派出所中,连自行车都没有,只能走路。如果碰到下雨天,民警都是穿着草鞋、打着雨伞、踩着泥巴,前往老百姓的家中。后来,路修通了,派出所也逐渐配备了警务车辆。

  “我还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派出所内也只有一部电话。如果有电话打过来找,还需要有人专门通知……”闵清华说,现在人人都有了手机,连他也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可以经常和孩子们联系。

  亲历变化

  “如今的生活天天像过年”

  1989年,闵清华从大冶市公安局退休,回到了老家灵乡镇宫台村十姑桥湾。

  在老家,老人生活自有乐趣:在门前的空地上,他种了一些菜;在屋前屋后的庭院中,他还养了一些鸡、鸭、鹅。

  “逢节过年,孩子们回家,也可以带一些农家味回去。”他说,他育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回家看望他。

  最让老人感受深刻的是吃和住。

  “小时候吃不饱,现在吃不下。”他感慨。记忆中,小时候,他们家一年四季吃野菜、吃苕(红薯),“新苕接着老苕吃”;一年下来,一大家子总共吃不到四五斤肉、两三斤鱼……

  “现在的生活天天像过年。”闵清华告诉本报记者,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每月的工资只有6元;如今,他的退休工资已经超过5000元,“想吃啥,想买啥,都可以自己去买。”

  住在窗明几净的房子中,闵清华不住感叹着国家政策好,也对乡村的未来越来越有信心,“你看咱湾这几年,四处都盖起了小洋房。”

  聊着聊着,笑容开始在闵清华的脸上绽放。

  他邀请本报记者登上家中的二楼参观。在二楼的阳台中,记者看到,闵清华已经备好了年货——数刀腊肉晾挂在竹竿上。在这里,年味有如腊肉的成色,越晒越浓。

  年关将至,闵清华也在静静等待着新春的到来。

  他说,他希望孩子们能够早日回家团聚;他希望新的一年,子女们都能够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