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镇小龙虾产业实现“三级跳”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6-12 09:13]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5月29日,在大冶市景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千亩稻虾示范基地,养殖户熟练地将一笼笼活蹦乱跳的小龙虾打捞上岸,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谁能想到,这一只只小龙虾,竟成为陈贵镇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秘密武器”,实现了令人惊叹的“三级跳”。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产业规模实现飞跃

早些年,陈贵镇只有少数农户在自家小池塘尝试养殖小龙虾,不成规模。但该镇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优质的水源和适宜的气候,简直是小龙虾生长的“天堂”。该镇敏锐地捕捉到小龙虾产业的潜力后,决心将其培育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该镇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在土地流转方面,政府积极牵线搭桥,把分散的小块农田整合起来,集中连片流转给养殖户,让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像袁伏二村、李河村、堰畈桥村,通过土地流转建成数千亩的稻虾共作基地,让养殖户们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镇里定期邀请水产专家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从虾苗投放的最佳时机、水质管理的要点,到病害防治的方法,为养殖户进行全方位指导。”景盛公司负责人乔昌锦感慨道,“以前养虾全凭感觉,产量上不去。参加培训后,学到了科学的养殖方法,虾的成活率和产量大幅提高,收入也跟着涨了不少。”

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下,该镇小龙虾养殖户越来越多,从最初寥寥数户发展到如今的40余户,稻虾共作面积达1.68万亩,形成多个规模化养殖基地。曾经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为小龙虾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从传统养殖到科技赋能

产业品质实现跨越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升小龙虾品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了摆在陈贵镇面前的关键问题。该镇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才能让小龙虾产业行稳致远。

该镇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等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袁伏二村设立稻虾试验示范工作站。科研人员长期扎根田间地头,根据当地的水质、土壤等条件,为养殖户量身定制先进养殖模式——育养分离。

“育养分离”模式让小龙虾苗种在专门的培育池茁壮成长,长到一定规格后再转移到养成池,避免了高密度养殖导致的生长缓慢、病害频发等问题,小龙虾个头更大、肉质更紧实。“稻虾共作”则巧妙利用稻田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循环。小龙虾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真正做到“一田两用、粮虾双赢”。

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李为介绍,稻虾田里安装了水质监测智能设备,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掌握虾塘的水温、溶氧量、酸碱度等指标,一旦数据异常,设备会及时报警,养殖户可以迅速采取增氧、换水等措施。无人机也派上用场,用于投喂饲料、巡查虾塘,不仅节省人力,还能保证饲料均匀投喂,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科技赋能让陈贵镇小龙虾品质大幅提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也比普通小龙虾高出二三成。”大冶市农业科技特派员程用佳说。

从单一养殖到全产业链

产业版图实现扩张

陈贵镇没有满足于小龙虾养殖环节的成功,而是将目光投向全产业链,推动小龙虾产业与文化、旅游、加工等产业深度融合,让小龙虾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

“每年端午前后,陈贵镇都会举办龙虾文化旅游节,这已成为该镇的一张亮丽名片。节日期间,现场汇聚了十三香、油焖、蒜蓉、清蒸等各种口味的小龙虾美食,让游客大饱口福。”陈贵镇副镇长丁官村说,今年的龙虾节还有钓龙虾比赛、文艺演出、农产品展销等,连续举办的龙虾文化旅游节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大约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极大提升了当地小龙虾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该镇还将小龙虾产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相结合,开发出“虾塘观光+农事体验+美食品鉴”的特色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到虾塘体验钓虾乐趣,参观小龙虾养殖基地,了解养殖过程,还能在农家乐品尝新鲜出锅的小龙虾,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如今,该镇小龙虾产业已形成集养殖、销售、旅游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带动餐饮、旅游、物流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小龙虾产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养殖、捕捞、加工、服务等10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数万元,真正实现了“一只虾富了一方人”。

“小龙虾产业的‘三级跳’,是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陈贵镇党委书记孟志强表示,该镇将继续深挖小龙虾产业潜力,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让这只小龙虾持续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带领农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记者 殷珂 通讯员 周红胜)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