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当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旋律再次响起,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这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歌曲,曾响彻大江南北,将四万万同胞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它不仅是战士们冲锋陷阵的精神旗帜,更成为唤醒民族觉醒、鼓舞全民抗战的时代强音。
作为特殊的战斗武器,音乐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划破长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率领武汉大学学生歌咏队和上海演剧二队的文艺战士来到黄石。他们深入矿区,用音乐播撒抗日火种,为矿工们创作了饱含革命激情的歌曲《起重匠》。
88年后的今天,站在现代化的黄石港边,江风依旧轻拂,但见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那段用旋律谱写的抗战传奇,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激荡。冼星海一行带走的只有行囊,留下的却是一座用音符铸就的“堡垒”,成为黄石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永恒见证。
写给黄石矿工的《起重匠》
1937年11月27日,黄石港的江风裹挟着刺骨的寒意。一艘锈迹斑斑的班船靠岸,冼星海带着他的歌咏队踏上了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
“冼星海到黄石以后,在黄石港、上窑‘万年台’、源华煤矿、铁山盛洪卿等地方演出。”市民熊忠武回忆,他1943年出生,家族六代人都住在上窑八泉街。
“我小时候经常去上窑‘万年台’看演出、庙会,听老人说,冼星海当年就在这里教唱抗日的歌曲。他还乘坐高空索道,到利华山背矿区慰问矿工。”熊忠武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他经常跟随母亲翻山而过,看望在利华煤矿做工的哥哥。
在熊忠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黄荆山脚下,沿着云雾洞旁蜿蜒的公路向上攀登,只见三个幽深的山洞掩映在一片杂草丛中。漆黑的山洞中有一块厚实的大石块。熊忠武说:“这就是高空索道的转扬机底座。”
三连洞贯通山体,东南出口遥对飞云洞。20世纪30年代,高空索道载着一桶桶煤,穿过三连洞,运往上窑江边,也将冼星海等人的爱国歌声一同带回。
1937年12月5日,冼星海和洪深、金山等文艺志士蜷缩在冰冷的煤桶里,随着架空索道晃晃悠悠驶向利华山背矿区。矿区早炸开了锅。十里八乡的工人、农民纷纷赶来,临时搭建的戏台前挤满了人。
在这里,冼星海教唱《救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场面悲壮炽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的吼声撞在山壁上,碎成千万颗火星。
真正的震撼藏在井下。当冼星海弯腰钻进矿道,撞见赤身的矿工们,他握住一双双满是老茧的手,在黑暗中聆听着工人们含着血泪的诉说:“窑塌了,兄弟就埋在里头……”
冼星海的眼泪砸在矿灯上,他激动地说:“我要把你们的号子写进歌里,让全中国都听见!”他跟着矿工钻进地心。起重工拉缆时的哼哟声、镐头掘煤的闷响,都成了他笔下的音符。
离开黄石前,《起重匠》的旋律在油灯下诞生了——那是矿山的筋骨与呐喊拧成的歌,后来在延安窑洞、武汉街头,无数人唱着它挺直了腰杆。
5000人共唱《救国军歌》
走进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党史馆前方的广场整洁开阔,崭新的停车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里就是当年的冶雄体育场。”该公司党务干事谢萍介绍道,“这座党史馆,前身就是大冶钢厂职工俱乐部。”
拾级而上至二楼展馆,在静谧的展区一隅,静静地陈列着一架饱经沧桑的钢琴。斑驳的漆面、磨损的琴键,无声诉说着它不平凡的过往。
“这就是冼星海当年在冶雄体育场指挥抗日救亡歌咏时使用过的钢琴,是从德国汉堡进口的。”谢萍说。当工作人员轻轻掀开发黄的琴谱,《救国军歌》的旋律随即在展馆内回荡。那激昂的音符仿佛穿越时空,将人带回那个烽火连天又热血沸腾的年代。
1937年12月5日晚,在利华山背矿区演出完毕后,因演剧二队队员另有任务而返回武汉,冼星海和武大学生歌咏队留下,转赴冶雄体育场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
白天,他带着队员深入工矿、兵营、农村、学校散发抗日救亡传单、发表抗日救亡演说;夜晚,他在中窑湾振德小学(现为中窑江边一医院职工宿舍)开办救亡歌咏教授班,教唱救亡歌曲。短短几日,抗日的旋律裹着民众的呐喊,在港窑湖上空翻涌。
12月8日,寒风中的冶雄体育场却热气蒸腾。“港窑湖各界民众救亡歌咏大会”在这里举行,5000双眼睛紧盯着临时搭建的舞台,四周“誓死抗日”的标语在朔风中猎猎作响。
冼星海跳上条凳,指挥棒在空中划出凌厉的弧线。振德中学的孩子们率先开嗓,《大路歌》的旋律像火种般点燃全场,《松花江上》的悲壮旋律激起昂扬斗志。
歌咏队一共演唱了40多首歌曲。当《救国军歌》“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的旋律响起,5000个喉咙同时发声,合唱的声浪如惊雷般炸开。每一双眼睛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黑暗矿井中突然亮起的矿灯。
演出结束时,会场爆发出巨大的怒吼:“消灭日寇!收回国土!中华民族不可侮!”口号声震天动地,在黄石工矿区上空久久回荡。
永不消逝的战歌
党史馆里琴声悠悠,似乎还能听见:当年体育场上,千万民众同声高歌的壮阔回响。
冼星海一行虽然只在黄石矿区短暂停留,却用歌声作武器,点燃了抗日的火种。之后,工人们组建抗敌剧团,少年们成立歌咏队,妇女们组织战地服务团。《新华日报》记载,短短数月间,11支宣传队在这里演出百余场,让这座工业重镇化作坚强的抗日堡垒。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名歌名曲,但对《起重匠》却有着特殊的情感。1940年,他在延安窑洞给友人写信:“最不能忘的是1937年冬天,我们到湖北汉冶萍煤铁矿场……我在矿场里作了《起重匠》。”
如今的黄荆山上,曾经热火朝天的矿区只剩下一片寂静。那承载过救亡歌声的索道,终究没躲过战火——日寇侵占黄石后,将它拆成废铁运回了日本。但《起重匠》的调子,如火种一般,在千万人心里烧得更旺了。
2021年7月25日,8位湖北师范大学的“00后”学子,历经月余的打磨,用低沉浑厚、铿锵有力的嗓音,完成了歌曲《起重匠》的录制。穿越84载光阴,这首诞生于烽火岁月的战歌,再度响彻黄石大地。
“冼星海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看到当代大学生追寻红色记忆,重温革命历史,很为他们骄傲。”湖北师范大学音乐教师袁蓓说,“《起重匠》是非常好的红色音乐教育题材,我打算组织学生们去冼星海创作地实地采风,将思政教育融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们从红色音乐中汲取精神力量。”
如今,黄石港斑驳的旧码头已变身现代化港口与滨江步道;冼星海振臂高歌的上窑“万年台”虽已拆除,却催生了繁荣的商业街区和个体经济;作为中国特钢行业领军企业,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正以创新技术,深度参与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从航空到海洋工程不断突破。
《起重匠》的雄浑号子,《救国军歌》的铿锵旋律,至今仍在黄石这片热土上激荡回响。这穿越时空的乐章,早已超越历史的音符,化作催征的战鼓,激励着黄石儿女以开拓者的豪情、创业者的锐气,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毅前行。(记者 石教灯/统筹 记者 万泰然 通讯员 朱友松 谢萍/文)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