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阳新网湖湿地公园,水草丰茂。湖心一处鸟岛上,5000多只成年白鹭悠然自得。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实践基地的落成,让这片国际重要湿地成为生态修复的“法治样板”。
这是黄石公益诉讼检察十年征程的一个绚丽缩影。十年间,2138件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黄石检察机关以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的实践答卷,让公益诉讼成为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法治屏障。
立体办案更高效
2015年,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试点中破冰。黄石检察机关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起点,逐步构建起“4+10+N”立体化办案体系(4个传统法定领域+10个新增领域+N个新兴探索领域)。在传统法定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将知识产权保护、招投标监管、建设工程转分包规范等新兴领域纳入监督视野,推动公益保护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
这种拓域思维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尤为显著。在阳新县检察院,一份关于某企业违规投肥养殖的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书,至今仍被视为生态修复的“标准样本”。2014至2016年,某企业违规投肥导致总磷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2019年,阳新县检察院提起全国首例“投肥养殖类”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判令被告赔偿生态修复费194万元,并公开道歉。
去年4月,下陆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行政机关在54个老旧小区改造中未同步实施雨污管网改造,存在管网混错接、排水设施不规范等问题,污水排入磁湖隐患突出。于是,检察机关立即向下陆区建设局及相关街道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履行排水设施改造主体责任。今年,我市已启动“厂网河湖一体化”综合治理工程,对100余个小区的污水管网进行更换或修复。
十年间,全市2138件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彰显了“4+10+N”体系全域覆盖的实践成效,97.46%的案件通过诉前程序高效解决。这种“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应,既避免了诉讼资源浪费,更让检察公益诉讼从单一领域守护者,蜕变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
系统治理聚合力
2022年,某公司擅自在工业用地建商住楼并对外销售,行政机关仅罚款10.2万元了事。检察机关在调查中发现,该建筑超规划1351.6平方米,因楼层、用途变化“无法改正”,应适用《城乡规划法》没收违法收入。2023年8月,阳新县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指其未实质审查认定意见、适用法律错误,致处罚不清。诉讼中,行政机关主动撤销原处罚,重新作出没收629万元的决定。
“行政处罚要查明案件事实,涉及多个行政机关时,要厘清各自职责。该案厘清了行政协助行为的法律边界,确立了某行政机关对规划认定意见的独立判断权。”办案检察官介绍,通过“诉讼确认”的监督模式,既纠正了机械执法问题,又推动行政机关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执法协作机制。
这种提质思维贯穿检察办案全流程。在行政公益诉讼中,黄石检察机关坚持“可诉性”导向,构建“合法性审查+规范履职+一体化办案”机制,对行政机关法定职责、履职依据、监管手段等开展全面审查,确保法律精准适用,通过“市院统筹+基层突破”的上下联动模式,破解跨区域、跨部门治理难题。
税务领域的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十年来,通过精准监督,检察机关推动税务、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完善协同机制,成功征收耕地占用税3.06亿元、土地出让金1.2亿元。
十年磨一剑。我市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常态化联席会议已成机制,专家学者为复杂案件提供专业支撑成为常态,社会组织、公众参与公益监督形成合力。这种“监督+整改+建制”的闭环,让公益诉讼从“纠正错误”升级为“预防错误”,“个案处理”延伸为“系统治理”,为公共利益筑起了更为坚实的法治屏障。
持续监督有韧劲
8月的上窑码头,江滩公园的草坪与花海随风摇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20年5月,西塞山区检察院发现已停用的上窑码头被非法倾倒建筑垃圾,威胁长江行洪安全,制发检察建议敦促整改后却因汛期延期。2021年2月检察机关发现整改未落实,于是果断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法院判令限期整改。一年后,曾经的“垃圾场”变身与江滩公园衔接的绿色长廊。
这种“建议+延期+诉讼+整改”的监督韧性,正是公益诉讼深耕细作的真实写照。
类似的蝶变在黄石屡见不鲜。2018年,面对磁湖沿岸13年悬而未决的违建问题,西塞山区检察院向5家行政机关精准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联合执法拆除违建、清理垃圾,该案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在尹家湖,大冶市检察院发出建议后,盘踞湖面的施工便道、围堰被彻底清除;沈家营码头关停拆除后,硬化地面复绿问题得到解决,集花海、草坪、步道于一体的滨江公园随之诞生。
从长江岸线到内陆湖泊,黄石公益诉讼检察的治理触角不断延伸。十年间,黄石公益诉讼检察9件案件获评全国典型案例,22件案件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是对公共利益的执着守护,体现的是“检察+行政+社会”多元共治模式的深度拓展。
十年深耕,公益诉讼检察在黄石写下生动注脚。它不仅是一纸检察建议,更是持续监督的韧劲;不仅是一个个典型案例,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态蝶变与民生改善。(记者 王兴杰 通讯员 蔡明仪)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