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逻辑弥补因家庭结构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需求缺口,这是“陪伴经济”的价值所在
前不久,笔者因为腿脚不便约了陪诊。帮着等叫号、提醒去诊室,十分省心;发票、报销等事项,交代得一清二楚;各个楼层的自助服务机哪里人少,也了如指掌。专业的陪伴服务,极大提高了患者的就诊体验。
如今,陪诊、陪护、城市陪拍、装修陪跑……各式各样的陪伴服务越来越常见。这些服务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提供,让获取陪伴变得直接高效,避免了“欠人情”的心理负担,也更好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陪伴经济”的兴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方面,在流动时代,与家人朋友“一北一南”“一城一乡”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一些需要陪伴的场景,亟待给出新的社会化方案。另一方面,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倾听内心的声音,追求情绪价值的满足,也更愿意为定制化、专业化的陪伴体验买单。以市场逻辑弥补因家庭结构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需求缺口,这是“陪伴经济”的价值所在。
陪伴,不仅要花时间,更要尽心尽责。目前,“陪伴经济”尚且处于自发状态,服务水平更多依赖个人素质,近乎“开盲盒”。在审慎监管的同时,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陪伴经济”才能迈稳脚步,赢得更长远的未来。
于发展之初,加强标准化建设,短期看可能会放慢市场开拓的步伐,从长远来看则是必不可少的先手棋。一些机构已在探索细化服务标准和流程规范。比如,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联合包括服务平台在内的22家单位发布《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对服务流程、安全守则、投诉机制等作出规定;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也探索建立陪诊全流程服务标准,有的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追踪、评估服务。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着力提升供给质量,构建良好服务生态,“陪伴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也要看到,陪伴是人与人的互动,需要稳定而有温度的支持。提供陪伴服务,不能机械地执行流程,而要基于真诚的共情、积极的关注,把人文关怀融入服务流程。一位从业10年的陪诊员说,他包里永远有纸巾,以备不时之需,“服务细节和医疗流程一样重要”。同时,要保持合理的边界和距离,筑起安全和隐私方面的“护栏”,如此才能更好满足情绪价值,建立良好口碑,挖掘市场潜力。
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陪伴经济”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遇到不便时获取必要帮助,在发展爱好时找到同道中人,在感到孤独时寻求社会连接——这些广泛的情感和生活需求,正是这种新业态的潜力所在。据一家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陪伴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在基本公共服务之外,越来越多人有能力、有意愿购买即时、专业、规范化的社会服务,这既是应对变化的积极姿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陪伴经济”的兴起,体现了当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也彰显出社会服务迅速适应新变化的巨大活力。立足现实需求,坚持投资于人,强化技术赋能,充分借助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新的方式编织社会的温情“纽带”,必能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心与心的抵达,温润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崔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