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烟花秀,审批应合规更应“合理”

来源:[新京报] 日期:[2025-09-22 09:31]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在承载公共情感的自然或文化场域,任何商业化的介入都须谨慎,要合乎法规,更要经得起公众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双重审视。

连日来,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燃放艺术烟花一事持续引发热议。据新京报报道,9月20日,当地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针对此事回应称,活动手续合规,选址不属于生态保护区,目前当地生态暂未受到破坏。

但随后,相关视频被删除,蔡国强、始祖鸟方面也都发布了道歉声明。9月21日,西藏日喀则市委网信办微信公众号“云端珠峰”发布情况通报表示,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事实上,从商业与艺术逻辑看,此举也颇费思量。作为高山户外品牌,始祖鸟试图通过与知名艺术家在高原合作,用一场罕见的“高山烟花秀”强化其高端定位与“亲近自然”的品牌调性。然而,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燃放烟花,在观感上恰恰与始祖鸟标榜的“敬畏自然”构成了悖论。

主办方在燃放之前声称,烟花全部使用生物可降解环保烟花材料;燃放前转移牧民牲畜,用盐砖引导小型动物离开;燃放后将清理残留物,翻土修复植被,不会留下生态隐患。

然而,这些解释显然未能打消人们的疑虑。如不少人质疑,由于高山草甸相比其他生态系统更脆弱,即使烟火是采用了所谓的“环保材料”,也仍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包括烟雾污染和噪音污染,可能影响一些动物的生活节奏和繁殖周期。

到目前为止,这些质疑声音,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成立,还有待相关方面严肃调查,给出结论。毕竟,环保是一个科学问题,其危害性到底有多大,又是否不可逆,以及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补救措施,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之上。

同时,此次活动的审批程序是否合规,也有赖相关部门给出更权威的说法。正如新华社就此事所追问的,相关部门在层层审批中,是否始终秉持对破坏生态环境“零容忍”的态度,“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是否仍悬在心间?

公众对此事的敏感,一方面,源自烟花燃放行为引发了公众对脆弱的喜马拉雅生态环境的担忧。燃放烟花长期以来作为受到限制的行为,触发了一种本能警觉。

另一方面,与公共庆典中的烟花表演不同,此次燃放明确服务于品牌营销,属于典型的商业行为。而当商业利益成为核心动机,即便手续合规,也易被划入公共利益的对立面,被质疑是将高原生态当作了营销道具。由此,自然加剧了围观者的抵触心理。

此外,近年来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提升,也推动了人们以更审慎、甚至更严厉的目光看待一切可能破坏自然的行为。即便是在科学上尚未定论的潜在影响,在道义上也可能因为触及“环保议题”而放大争议。

所以,总体来看,此次事件之所以掀起不小的舆论波澜,除了有人们对烟花燃放本身可能给喜马拉雅带来环境危害的担忧,也是因为其对公众情感形成了一种“冒犯”,违背了公众对艺术家环保意识和公共责任的期待。

在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此事的最终调查结论如何,都不啻为是给所有商业营销与艺术创作提了个醒,即在承载公共情感的自然或文化场域,任何商业化的介入都必须谨慎,不仅要合乎法规,更要经得起公众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双重审视。若一味沉浸于“自我感动式”的营销与创作思维中,则很可能遭遇舆论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