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蔡克仁修出致富路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4-05-10 10:35]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蔡克仁在绝壁上修建的“天路” 

5月8日中午,海拔500余米的阳新县王英镇南宋村上马湖组。吃过中饭,蔡克仁带着一条毛巾又准备去查看那条盘山公路。

“天气预报说过几天要下雨,如果雨水把路肩冲垮就麻烦了,有几个急弯要做下防护。”他说。75岁的母亲宋春秀收拾碗筷时笑着怼了他一句:“那条路是你的宝贝,比你儿子老婆还亲嘞!”

母亲的话一点不假。2018年,为了修通这条3.5公里的山路,蔡克仁拿出30余万元积蓄,后因资金不足,他动起了卖掉阳新县城房产的念头。

2019年10月,路坯拉通。2021年1月,路面硬化并安装防护栏。汽车终于历史性地开上了山。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他扎根在山上,开荒种茶,带领村民开辟200余亩茶叶基地,种植高山辣椒。山上植被茂盛,常年云雾缭绕,夏天睡觉要盖被子,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还憧憬着旅游开发……

少年想哭,埋下修路种子

上马湖原先叫下马湖。

村里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李自成兵败后一路南逃,途经当地时,见这里山上有小湖、风景宜人,便下马休息。村民将李自成的马拴到拴马石上,热情招待。下马湖名字由此而来。

上马湖地处幕阜山余脉,这里与咸宁接壤。海拔500余米的上马湖虽地势高,但山上有一处泉水汩汩流淌,从未干涸。

在蔡克仁记忆中,高峰期,山上上马湖、朱家宕、下宋3个自然湾有40余户近200人生活。靠山吃山,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草场,让放牛成为当地人的一条“活路”。

上世纪70年代末起,作为村民小组组长,蔡克仁的父亲蔡乾幼带领当地村民养殖黄牛。父亲行事稳重、管理有方,当地的黄牛在武汉、咸宁、阳新一带很畅销。80年代,蔡乾幼成为当地“万元户”,受到政府部门表彰。

但是,当时出行不便让蔡克仁刻骨铭心。

原先到山下没有公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上的村民出行全靠两条腿走,山下的物资运上山全靠手提肩背,连自行车都只能推着走。

1971年出生的蔡克仁是家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妹。山上当时只有小学一至三年级,四年级就要下山就读,自己带上米油和菜。

读五年级时,13岁的蔡克仁就开始帮父亲挑米上山。扁担两头,各系一个蛇皮袋,袋里装着供应米(山多地少,当时当地都吃供应粮),瘦小的他挑着50斤大米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山路陡峭,地上都是石头,稍不小心就要摔跤。累的时候,肩膀酸痛,小腿发软,蔡克仁想哭。歇息时,望着山下弯曲的小路,他心里暗暗发誓,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修条好路,让车子开上来。

山一样的汉子,山一样的情怀

行医多年,信念从未丢失

上马湖到山下新街村有近10公里路程,国和中学就在那里。念初中的时候,蔡克仁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走4个小时。

那时学校一周才一天假,周六在学校吃完中饭放假,走到家里,天已近黄昏。第二天吃过中饭返校,亦是如此。

就这样,读完初中后,蔡克仁回到山上帮父母务农。20岁那年,在父亲的牵线下,他远赴河南商丘投奔开中医馆的叔公。

从学徒做起,再到熟悉药方、把脉问诊,蔡克仁勤勤恳恳、刻苦钻研。叔公建议他去读个卫校,将来才能开门诊。1993年,蔡克仁到阳新卫校就读。1995年,在大冶市金牛镇做生意的哥哥介绍下,刚毕业的蔡克仁来到金牛镇,成为一名村医。

1999年,已经结婚生子的他,为家庭考虑又回到南宋村当村医。此后,蔡克仁一直坚守在南宋村,同样毕业于阳新卫校的妻子汪水利在村里当妇女主任。上马湖是南宋村唯一在高山上的村民小组,回村当医生后,蔡克仁一家三口就搬到山下生活。

哥哥后来在咸宁定居,同样行医的弟弟也在咸宁安家,妹妹后来也定居咸宁。父母在山上生活不便,便跟着大儿子在咸宁生活。

因为山高路陡,交通闭塞,生活极其不便,村里许多人陆续搬下山。这里挨着咸宁,不少村民选择到咸宁温泉落户,也有少部分人在阳新县城安家。原本200余人的湾子只剩下100余人(户籍人口),实际上,山上除了几个老人,基本上已无人生活。

上马湖“搬空了”,只有每年清明节,祭拜祖先的时候,大家才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山上,鞭炮声响起,便是这里一年最热闹的时刻。上山的路因为常年没人行走,茅草有一人多高,有些地方根本无法走。

“还是要有条路啊,不然,以后上山祭祖都没办法了。”大家嘀咕着。

自己动手种菜

掏空积蓄,修通出山的路

2017年清明节,蔡克仁回老家扫墓,望着小路,他不得不把车停在山下,步行上山。

蔡克仁在与南宋村支书蔡定益交谈中得知,当时在山上生活的只有4个老人,有留守老人生病,因为山路不好走,就医很麻烦,可能要不了几年,这里就荒了。

回到大冶后(2015年,蔡克仁重新来到大冶市金牛镇当村医),蔡克仁失眠了。小时候的誓言和这些年徒步上山给老人看病的经历,时常在蔡克仁脑中萦绕。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2018年,蔡克仁决定辞去工作,回村修路。

回村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上马湖在外经商人士,讲述打算集资修路的想法。在蔡克仁的执着坚持下,家人和组里的村民给予了极大支持。弟弟蔡海捐了6万元,哥哥蔡友朋捐了5万元,下宋湾村民宋神送捐了5万元……

父亲将捡破烂攒下的5000元钱也捐了出来。很快,组里集资了36万元。

可请来专业人员设计的时候,沿途均要开山劈石,这段3.5公里长的公路光土方工程就要90万元。“不够的钱,我来负担!”蔡克仁瞒着家人向施工方拍着胸脯保证。

当妻子得知他想卖掉在县城的商品房时,和他大吵一架。“你又不是大老板,修路你多捐点可以,那30万元存款拿去不够,还要卖我们的房子,这日子没法过了!”蔡克仁的“不理智”让妻子很是不解。

一气之下,生性倔强的蔡克仁跟妻子离了婚。为此,父母那阵子不愿见这个儿子的面。

蔡克仁铁了心要修路,除了组里先前集资的36万元,镇村多方争取项目资金16万元,剩余近40万元由他一人承担。

在当地政府及县交通等部门支持下,从2018年8月破土动工到2020年路面硬化,2年多时间,他那台现代小轿车轮胎都跑坏了好几个,人也累得又黑又瘦。

2020年11月,一条长3.5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连通了山上山下,结束了上马湖组3个自然湾不通公路的历史。

通车那天,许多村民驱车赶回来,一辆辆车子从山下开到山上,3.5公里的山路,13个弯,走走停停,原本只需10分钟的时间,车队开了半个小时。

“不少人坐在车上,看着水泥路,泪流满面,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蔡定益回忆说,很多村民都感叹,这辈子终于等来了车子开上山的一天。同样,泪流满面的还有蔡克仁。

荒野开发,不只是修条路

2020年初,有着17年党龄的蔡克仁当选上马湖组组长。路通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一些梦想可以逐渐实现。

2021年春,整理出山上原先荒芜的老茶林后,蔡克仁又带头在山上种茶,并成立阳新县荒野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上马湖有8000余亩山场,森林覆盖率接近90%。2021年,蔡克仁与当地仙岛红茶厂合作,销售了1300斤茶叶,为村民务工带来增收3万余元。2022年,销售1500斤茶叶,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10余人……

如今,在南宋村委的支持和共同参与下,上马湖已开辟了200余亩茶山,茶树长势良好。

去年,蔡克仁还被评为“阳新楷模”。有个小插曲,今年年初,王英镇党委书记孔祥鹏来到山上慰问蔡克仁。眼见山上一天天在变好,当着孔祥鹏的面,村民们提议改名,将下马湖改为上马湖,寓意扶上马送一程。上马湖名字由此而来。

站在上马湖九峰岭山顶环顾四周,一面是风光旖旎的仙岛湖,可以看到天空之城;一面是蔡贤水库,往南可以望见咸宁大幕山,景色宜人,夏天尤其凉爽。

自从水泥路修通后,来自武汉、黄石、咸宁等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时常驾驶越野车到上马湖游玩。上马湖山顶的水泥路现已修通,可直达仙岛湖天空之城景区。

在阳新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的实地调研后,上马湖打造避暑度假区的构想正在酝酿和计划中。蔡克仁憧憬着在山上打造露营基地、汽车越野线路……

每个故事都有结局,人们在情感上都倾向于喜剧。去年,在大哥大嫂的劝和下,本来感情就不错的夫妻二人办理了复婚手续,儿子退伍后选择继续读书深造。

令蔡克仁欣慰的是,2022年,此前不大理解他的父母选择上山静养。年轻的村干部蔡克贵上山时常常看到这样一幕:3人吃过中饭坐在老屋门前,门头“忠孝遗风”四个字十分醒目。

记者手记

守住自己的山

一直听闻蔡克仁的故事,但从未谋面。5月8日,初次见面,看着他在厨房里忙碌,黝黑的皮肤、满脸皱纹,很难让人与一个医生联想到一块。

蔡克仁修路,就像他当医生一样用心。蔡克仁曾经连续8年被阳新县卫生部门评为优秀。修路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迎难而上,从未退缩,堪称当代愚公。

年少时生活的艰辛让许多人暗暗立下誓言,成年后大多会一笑而过,可他却偏偏如此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对蔡克仁来说,他还算不上达,却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挑战看似不可能,最终排除万难完成了心愿,并继续前行。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座山,许多人一辈子无法逾越,蔡克仁不仅做到了,还守住了,了不起!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