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之笔绘矿山新景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4-29 10:2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暮春时节,行走在华新水泥(阳新)有限公司下纬山石灰石矿区,处处郁郁葱葱、鸟语花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开采矿区,穿孔爆破、台阶式开采等工艺的推广使用,彰显着企业绿色开采和绿色生产的理念,推动实现了矿产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近年来,华新水泥(阳新)有限公司下纬山石灰石矿区主动摆脱“靠山吃山”的惰性思维和“靠矿吃矿”的路径依赖,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累计投资5200多万元,完成绿化面积350亩,在矿区南、北、西边坡等区域种植各类苗木3.5万余株、小灌木40万株、爬藤3万余棵,播撒草籽3千公斤,草皮铺种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栽种绿植成活率达95%以上。

我市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从“要我建”到“我要建”,已实现了从理念到行动、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质的飞跃。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在产在建51家矿山全部启动绿色矿山创建,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9家、省级7家,绿色矿山数量居全省第二,金属类绿色矿山数量全省第一,走出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

“绿色矿山建设在改善矿业形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矿区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构建和谐矿区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黄石在绿色矿山创建工作中构建起了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全链条的监管体系。

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2019年,多部门联合印发《绿色矿山创建管理暂行办法》;2020年,制定《长江大保护矿业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将绿色矿山建设与长江生态修复深度融合;2021年,颁布实施《黄石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2022年,出台《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2—3年实现露天矿山全部达标”的攻坚目标……我市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形成覆盖绿色矿山创建规划、建设、验收、监管全流程的制度体系。同时,市县两级成立“绿矿办”专职机构,落实“1+N”责任体系,创新“月通报、季考评、年总评”督导机制,建立绿色矿山建设信用档案,并通过实施“财政+金融+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一矿一策”技术帮扶机制、搭建矿山智慧监管平台等手段,凝聚起绿色矿山的创建合力。

“我们实施了锡冶山闭库工程,在尾矿库种植了芭茅、虎皮草、丝兰等植物;改造管网1800余米,实现生活污水全部纳管进入金山店镇污水处理厂,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建设了选矿皮带喷淋除尘系统,升级改造了预选除尘器、干堆卸库工程等。”武钢资源集团金山店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矿每一个环保项目投入的背后,都是在以实际行动兑现对生态环境的深情守护。

近年来,我市提升矿山环境治理效能,实施了“关小上大、整合重组”专项行动,2015年以来,全市矿山数量从328家压减至172家,大中型矿山占比从18%提升至42%,建筑石料矿山最低规模从年产50万吨提高至年产500万吨。创新“生态修复保证金+保险”制度,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矿山达100%。推行“边开采、边治理、边复绿”工作法,大冶铁矿实现采矿剥离物100%资源化利用,华新水泥下纬山矿建成国内首个“无废矿山”示范项目。全市各矿山累计投入2.1亿元实施“智慧矿山”建设工程,建成三维地质模型、生产调度系统、安全监测平台等智能化系统,目前全市建成智能化矿山8家,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率达65%,安全生产事故率下降40%。

这些措施,换来的是绿色发展的“大蜕变”——

大冶铁矿投资1.2亿元建设百万株万亩刺槐复垦基地,配套建设国家矿山公园、运动健身公园,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生态修复案例入选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被誉为“公园型矿山模式”样本;湖北三鑫公司投入5000万元建成井下无人驾驶运输系统、智能充填系统,采矿成本降低18%,入选国家智能矿山建设试点,探索出“智慧型矿山模式”经验;华新水泥下纬山矿实施“矿地融合”工程,绿化覆盖率达92%,矿区PM2.5浓度较创建前下降67%;大红山铜铁矿建成固废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年处理尾矿12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5%,成为“无废型矿山模式”代表……

以生态之笔绘矿山新景,黄石绿色矿山创建行动让矿区脱下“灰袍”着“绿装”,依托不断演变向好的生态“背景板”,绘就绿富同兴新画卷。

记者 廖巍巍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