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把握三大精神的四个维度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7-17 09:3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是诞生并形成和发展于荆楚大地的独特精神标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标注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湖北方位。三大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既相互关联又自成体系。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三大精神,有助于更好地深刻理解其理论内涵、生成逻辑,进而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这些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精神内核的传承链条:从信仰坚守到价值跃升。单从三大精神外在呈现的理论样态来看,每一种精神样态都明确指向一种价值旨归。三大精神在价值内核层面,衍生出一条清晰的价值传承链条,完成了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价值跃升。大别山精神的内核是对革命信仰的无限忠诚。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岁月,大别山的军民群众用红旗不倒、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有力回应了“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质疑。大别山精神中无限忠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度认同,更转化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自觉革命行动,印证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内核对个体革命行动的强大聚合效应。抗洪精神则将精神内核具体涵化为民族钢铁意志的时代凝聚。在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誓与大堤共存亡”的铮铮誓言,体现我们党将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化为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守护着江河安澜和百姓平安。抗洪精神的内核强调“团结奋斗”的集体一致性,应对自然灾害的集体意识和行动。无论是解放军战士还是普通群众,都在保护家园安宁的共同目标中完成了集体意志的淬炼升华。抗疫精神内核则进一步拓展为命运与共的时代价值。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是人类历史上传播速度最快、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大流行传染病。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创造了人类同流行疾病斗争史上的英勇壮举,筑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新的精神丰碑。从大别山精神的“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豪情、抗洪精神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意志,跃升到新时代抗疫精神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突破了时空界限。价值内核链条的整体性跃升,既保留了集体主义的鲜明底色,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实践样态的场景转换:从武装斗争到系统治理。三大精神的实践样态始终与时空场景轮换高度适配,展现出强大的时空环境转换适应性。大别山精神的实践样态是极端残酷的武装斗争和热火朝天的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统一。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逐渐形成了“武装割据、土地革命、发动群众”的复合斗争实践模式。抗洪精神的实践样态呈现为工程对垒与社会组织动员的有机结合。在那场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中,中国共产党构建了“全国一盘棋”的资源调配机制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组织动员模式。这种“堤坝加固、物资调配、军民联防”的立体化运作模式,实现了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的有效转化。与大别山精神集中呈现的武装斗争样态不同,抗洪精神更侧重技术理性——从大气和水文监测数据到分洪方案的制定实施,科学决策与战天斗地的抗洪精神相互补充,展现了工业化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初步系统化治理思维。抗疫精神的实践样态跃迁为新时代数字治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健康码的数字精准定位、方舱医院的模块化建设、新冠疫苗的技术研发攻关,构成了“数字抗疫、科学支撑、人文关怀”的现代数字文明治理范式,推动了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化协同治理空间网络。新时代的抗疫精神样态持续延伸至数字和人文空间,形塑着数字虚拟和科学理念治理的新格局,标示着精神实践进入数智虚拟化治理的时代。

主体构成的代际演进:从军民一体到全民参与。三大精神实践主体构成的代际演进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大别山精神的实践逻辑体现为革命军民共同体。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指引下,“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武装、民兵组织”的三层军事协作体系。通过长期的“军事组织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实践,将群众生产劳动与军事斗争密切结合,使根据地成为一个军民一体的协作整体。抗洪精神的实践主体拓展为军地协同、多元配合的社会统一体。在抗洪斗争中,构建了“军队抢险、地方组织、群众参与”的立体化防线,标志着精神主体从“军民”向“全民”的历史性拓展。抗疫精神的实践主体延展至“全民参与”的整体性维度。疫情防控中,湖北构建了“医疗救治、社区配合、物质供应、科研攻关”的全链条运作机制。医护人员在前方救治,社区工作者守住“最后一公里”,部分企业转型生产防疫物质,科研人员加大疫苗研发力度,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群防群控。这种人人参与防控的实践举措,借助制度优势和科技赋能实现了防疫的精准协同,展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集体意志全民参与的新形态。

时代价值的现实映照:从革命胜利到民族复兴。三大精神虽然诞生于迥异的历史场景,处于不同的历史坐标,却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基因。大别山精神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守,本质上是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忠实践行,呈现出从“救亡图存”到“强国担当”时代价值的现实映照。三大精神展现出党的领导的高度自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改写历史命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生死考验,大别山儿女以对党的无限忠诚,以不怕牺牲的顽强意志,创造了革命斗争不断、革命火种不灭的革命奇迹。面对特大洪水灾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一场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抗洪抢险斗争,书写了人类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英勇事迹。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三大精神凝聚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磅礴力量。面对白色恐怖和残酷的法西斯侵略战争,一代代中国人不惧生死,前赴后继。面对洪水滔天,军民一心,军地一体,“人在堤在”的豪迈誓言响彻云霄;面对疫情肆掠,14亿人民同心抗疫,舍生忘死、坚韧奉献的人间奇迹,生动体现了大无畏英雄气概。三大精神彰显着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精神力量,其内蕴的情感向心力、精神凝聚力、行动驱动力是提振民众精气神、辨识历史大方位、增强人民主动性的核心力量之源。三大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呈现,在价值向度上始终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保持同频共振,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湖北地域的生动彰显。

大别山的烽火、长江的洪浪、抗疫的硝烟,虽已定格为历史画卷,尘封在民族集体记忆之中,但它们孕育的时代精神价值和力量却始终在荆楚大地上彰显和流淌。黄石市在奋进全省第一方阵、建功支点建设、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的进程中,积极弘扬三大精神,就一定可以为全省支点建设书写黄石篇章,贡献黄石力量。【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话语向度研究”,(编号20BKS035),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