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阳新县荆头山管理区,空气中弥漫着成熟小麦的香气,这里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小麦收割季。
天刚蒙蒙亮,种粮大户盛鑫才就一头扎进麦田。不远处,百余盏太阳能杀虫灯静静伫立,在日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这些“小卫士”是今年小麦丰收的功臣。
去年冬天,技术人员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时,盛鑫才心里还直犯嘀咕:“就靠这灯,能赶走害虫?”专家耐心讲解后,他决定试一试。
为了这次绿色防控行动,阳新县农业农村局不仅协调专项资金采购设备,还组织专家团队多次实地考察,根据荆头山管理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害虫习性,量身定制了安装方案。
安装那天,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农户调试设备:“光伏板得朝南,这样充电效率最高。电网电压也要定期检查……”很快,108盏杀虫灯在麦田里整齐排开。每到黄昏,它们就亮起暖黄色的光。
第一周,盛鑫才查看集虫袋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好家伙,袋子里全是麦蚜、黏虫,比往年打药的效果还好。”
如今,这些杀虫灯已然成为田间尽职的“夜猫子”。白天,光伏板尽情吸收阳光;夜幕降临,内置诱虫灯准时亮起,趋光而来的害虫纷纷“自投罗网”。农药使用量减少了3成,土壤板结的问题也有所缓解。
这几日,麦田里热闹非凡。联合收割机在麦浪中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金黄的小麦应声倒下,麦粒快速分离出来,秸秆则粉碎还田,化作土地的养分。
经过相关部门测产,盛鑫才家的小麦亩产有望突破800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阳新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负责人邢国仁介绍,接下来,计划在荆头山管理区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将杀虫灯与生物农药、害虫天敌释放等技术相结合,打造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生态防控体系,助力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讯员 张丕兴 张永胜)